楠木軒

什麼是迴流兒童?處境或許比留守兒童更嚴重,更讓人心酸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經典

前段時間,“考研名師”張雪峯離開北京去了蘇州的事情上了熱搜。

對於舉家搬遷的原因,張雪峯老師做出了回應。

回應得非常的委婉,但是有錢而且事業很成功的張雪峯有一點他是避而不談的。

那就是網傳他並沒有取得北京市的户口,子女無法就讀於北京公立中學,不能在北京高考。

這讓我想起2019年深圳的白石洲拆遷,作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之一,白石洲是不少“深漂”的第一個落腳點。

很多家長都很關心,作為租客孩子上學怎麼辦?雖然官方保證孩子們的上學問題不受影響。

但是我知道,肯定有不少孩子要做迴流兒童。

而這些迴流兒童的家長,並沒有能力像張雪峯老師那樣,有錢有事也能夠舉家搬遷到另外一個城市生活,他們或許只能默默地接受,讓自己的孩子變成迴流兒童。

什麼是迴流兒童?

“迴流兒童”是介於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之間的一個特殊羣體。

他們小的時候跟在父母身邊在大城市上學,但是因為政策或者其他原因。

不得不最終回到老家繼續學習和生活。

他們中的大多數會成為留守兒童,一個人去適應這種艱難的轉變。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在《風中的蒲公英:中國流動兒童生存報告》內文中説道,“流動兒童在初中不得不回到原籍就讀幾乎是普遍現象,”

“而大部分回到原籍的孩子父母都不能和他們一起回去,回到原籍的孩子從流動兒童變成了留守兒童。”

迴流兒童的困境

水土不服是迴流兒童困境的簡單概括。

2020年11月30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佈。

這是一項針對17000多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大型研究。

研究顯示,與非迴流兒童相比,迴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

在心理發展方面,迴流兒童的低自尊、抑鬱風險更高,有抑鬱風險者高達64.26%。

1、更加的容易抑鬱

研究表明,遷移對兒童的社會關係常有負面影響。

回老家讀書,適應新生活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多結交新的朋友。

但對迴流兒童而言,實在是太難了。

完全陌生的環境也容易使迴流兒童感到孤立與隔膜。

因為跟父母見面的次數變少,導致生活上和學習上有什麼困難,都無法得到父母的有效幫助。

並且新學校的老師們,實際上對回來插班的迴流兒童,並沒有任何特別的關心。

晴晴是一個迴流兒童,回到老家上學後,她發現老師上課並沒有之前的老師講課有趣。

上課只是在不停地講題做題。她也不知道該怎麼樣去交朋友。

晴晴曾經試着向老師求助,老師這是淡淡地告訴她:“安心學習”。

從那以後,晴晴再也沒有求助過老師。

並且更糟糕的是迴流兒童遭受到不同程度欺凌的比例也更高。

這就導致了孩子更加容易抑鬱。甚至認知能力下降。

2、學業跟不上

在大家的眼裏, “見識高於知識”。

但在現實裏,迴流兒童在城市裏所謂的見識,到了老家後不僅沒用,甚至還有負面影響。

由於各地教學大綱和體制的不同,許多回流兒童都或多或少在學業上都感受到了跟不上當地孩子的壓力。

為此有些家長只能讓孩子留級一年。

有調查顯示,‘迴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

此外,一邊是大城市,一邊是小鄉鎮,孩子的心理落差太大。

導致他們有一部分人可能初中或者高中就輟學了,想重新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大城市。

數據顯示,相當比例的迴流兒童中在唸完高中後就輟學了,然後繼續回到之前所在的城市打工。

但就算回到了城市,他們依舊是這個城市的外人。

因為他們依舊很難拿到户口,也很難買得起房。

作為家長,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迴流兒童”?

一些年輕也敏感的父母,面對自己孩子要回流的命運。

大概率是會這樣吐槽:憑什麼,我們也給這座城市納了税,憑什麼不讓我們的孩子在這上學。

但是年紀越大的父母,面對孩子的迴流。更多的是一種““沒辦法”——政策就是這樣的,沒辦法的態度。

所以,當我們家長在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打工的時候,一定要先做好更加長遠的規劃。

如果要回去,也要重視這件事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因為就是這一變化,很有可能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我本人曾經做過迴流兒童,雖然我們是舉家搬遷回來的。

正如同上面所説的,我的成績下滑了,家裏大人有自己的事情忙。

沒人顧及我一個小孩子的狀態,我也不記得自己抑鬱了沒。但是我確實過得很不開心。

後來性格變得既自卑又敏感。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有一個安穩的童年非常的重要。

如果童年不安穩,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是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而這種糟糕的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