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班主任班裏考前十名的孩子,幾乎都來自這四種家庭,你家是嗎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經典

文|西紅柿媽媽
每次大型考試之後,老師都會召開家長會,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的家庭,孩子意氣風發,家長喜笑顏開。考試成績不好的,孩子垂頭喪氣,家長愁眉苦臉。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好,老師都是一樣的老師,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就好,自己家的就不行呢?我們看看老師是怎麼説的吧?
董老師當了30多年的班主任,是名特級教師,他總結了學習好的孩子,大部分都來自這4種家庭,大家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
1、家長事先制定規則的家庭。
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好不好,只和孩子的智商有關係。孩子聰明,學習成績就好,孩子不聰明,學習成績就不好。我們發現孩子聰明是學習好的一方面,孩子做事講不講規則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小睿是個13歲的男孩,他從小聰明伶俐,可就是學習一塌糊塗。爸爸媽媽不在家,他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老師經常請小睿家長到學校去,因為他上課從來都不聽講,還經常擾亂課堂秩序。小睿爺爺奶奶卻從來不批評孫子,他們和老師説:“這孩子聰明着呢,他就是活潑好動。”
小睿經常不寫家庭作業,爺爺奶奶怕老師批評他,就給老師打電話找各種理由。小睿早上不想起牀,爺爺奶奶就任由他上課遲到。今年才上5年級的小睿,居然不肯再去上學,因為在學校裏不能玩電腦。
家長溺愛孩子,孩子沒有一點規則意識,孩子的學習成績能好嗎?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往往都是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認真聽講,回家先完成作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學習。像小睿一樣處處不遵守規則的孩子,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早晨到時間就要起牀,這是時間規則。在路上行走,就要遵守交通規則。孩子玩遊戲,就要遵守遊戲規則。集體活動要排隊,這是遵守公共規則。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規則教育。要想孩子學習成績好,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還是很有用的。
2、遇事家長可以控制情緒,能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家庭。
小亮和小華是住在樓上樓下的兩個孩子,他們還是同班同學。小華學習成績很好,在家也比較懂事。小亮就是一個比較“皮”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大好。
一次,小亮寫作業很亂,媽媽就喊他:“我説了你八百遍了,你怎麼就聽不懂呢?你看看人家小華,哪有你這麼讓人費心?”小亮説:“你每天都只會跟我喊,人家小華的媽媽説話就很温和,從來不像你這麼喊叫!”
有的家長覺得,我不吼叫怎麼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我們吼叫孩子的教育方法,真的那麼有效嗎?事實證明是恰恰相反,父母對孩子的吼叫只會讓孩子的大腦一片空白,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義。溝通是孩子從父母那獲得信息的最大渠道,好好跟孩子説話,是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
3、家長總是陪伴孩子學習的家庭。
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寫作業,爸爸或者媽媽在一邊“陪”孩子寫作業。爸爸兩隻手拿着手機,眼睛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嘴裏一邊説:“好好寫,寫好點。”
我們很多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家庭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可是孩子的成長,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愛學習的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會差。
4、家長不過多幹涉孩子的行為。
小容今年15歲了,她就讀於一所重點中學。元宵節,電視上湯圓的廣告鋪天蓋地。小容對湯圓的製作產生了興趣,於是她放下作業,自己製作起湯圓來。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功地做出來一鍋美味的湯圓。
大家也許很驚訝小容的父母為什麼任由孩子“胡鬧”?一個孩子不好好作業,瞎搗亂,想要吃湯圓買就行了。如果你的孩子也提出這樣的要求,是不是會有很多家長會制止他。
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不僅僅是體現在書本上,所以家長不要總是限制孩子做這做那。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得來的知識,才是記憶最深刻的。
聰明的父母,總是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我們不過多幹涉孩子的事情,孩子才能成長為獨立、勇敢、自信的模樣。
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沃土,希望爸爸媽媽做孩子的“好老師”,引領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