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中國武術,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羣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商周時期,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故認為武術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練。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幹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莊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巔峯,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是中國武術的濫觴。

從語源來看,"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人顏延之的《皇太子釋奠會作》,其日:"大人長物,繼天接聖;時屯必亨,運蒙則正;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文中的武術,即指軍事。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武術,奔跑(止通假趾,意思為奔跑)戰鬥(戈)的技術。

武術就是軍事技術,也就是古代戰爭技術。所以兵器被稱為武器,軍事被稱為武事,軍備也被稱為武備。所以,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戰爭,去殺伐。所以武術即為殺伐之術。也為戰爭之術。

以前的武術傳承靠的是師授,但師授是以師徒關係為本,不是以門派為本。就如同教書,只要有師生關係存在,就可能發生傳承,並不是非有門派不可。武術有形意、有八卦、有太極、有通臂、有少林,其實都只是“拳種”,對應到學術界來説,就是學派。學派當然會有,但不等於“門派”。拳種和“門派”是兩回事兒,兩者沒有必然的連結。

比如,一羣人跟着老師學,那就是“師承”;他們練這個拳,那就是“拳種”。練形意拳就是練形意拳,並不等於是“形意門”。他也可能練了花拳,又練八卦掌,他並不就是“花拳門”、“八卦門”。人們磕頭拜師,入了師門,那也就是叫做師門,並不是“門派”,因為他的老師可能教形意拳、八卦掌、氣功、擒拿等諸多功夫,如果是以一個老師為中心發展開來的組織與系統之學,也就形成一個“師門”,但它並不是“門派”。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有太極這個“門派”嗎?當然沒有,只有太極這個“拳種”而已。太極拳在它發展的過程裏,因為練習者體驗的不同,又分出了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孫氏五個系統,他們的架子、理路都各不相同,這就是拳種的分類。有些人覺得自己的體悟有所不同,可能又有“李氏太極”、“常氏太極”,依此類推,越衍越多。那麼,他們是一個門派嗎?他們各練各的,到後來天差地別,彼此幾乎沒有任何關連,這樣還要叫做“門派”嗎?

由於武俠小説中的“門派”給人莊嚴神秘、“高大上”的感覺,社會大眾多少會受到這種古氣氤氲、神秘悠遠的氛圍所吸引,只要有人喜歡,就會有人開始“創造歷史”。

當我們使用“門派”一詞時,往往是在武俠小説的影響脈絡下來使用,以為它就是一個有所謂門規、有系統、結構森嚴、法度嚴密的組織,這一派是名門正派,那一派是邪門歪道,這一派要清理門户,那一派要趕盡殺絕,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青城、武當、華山、崑崙、峨嵋……那就是地名,小説家怎麼想象都可以,但非要認真作假,把虛構的“門派”當作歷史,不免妄誕。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一般人用“門派”這個詞,也許有時候想説的是師門,有時候想説的是拳種,但因為觀念不清,使用“門派”這個詞時,往往帶着許多武俠小説的想象,存有大量的誤解、虛構和幻想,以及無可避免的腦補。所以,要説師門就説師門,要説拳種就説拳種,客觀談學問,儘量避免使用“門派”這種意義含混的詞彙。

金庸武俠小説裏將道教全真派的“北七真”描寫成行走江湖、武功高強的“全真七子”,事實上都只是虛構。與武術有關的只有“中神通”的王重陽,武舉人出身、真正練過武。但那時候的武舉人練的武,和我們現在想象的完全不同。那是打仗要用的能力,要會騎馬射箭、力量要大,要能舉起沉重的石鎖,並不是武俠小説寫的那些“神功”。王重陽是“北七真”的師父沒錯,但他教的是內丹之術,不是武術,不能混為一談。

至於“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河南登封少林寺,首先發展的是棍,後來才發展出拳術,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記錄民間拳法十八家,裏面還沒有少林,所以少林拳的成熟,最早也不過明代。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説:“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因此凡是硬功直進、主於搏人的,往往都泛稱為“少林拳”。其實中國北方拳種(查拳、花拳、洪拳、炮拳、彈腿等)都有自己的傳承,但很難避免互相混同影響,不必獨尊一家。後來少林寺被武俠小説神化、誇大了,所以大家愛説“少林拳”,好像寺中神功蓋世。即使明世宗嘉靖年間戚繼光、俞大猷在福建莆田、福清一代抗擊倭寇時,留下當地有少林僧人(南少林)支援軍隊的紀錄,但軍中可能什麼拳都有,不會只有“少林拳”。國難當頭,只要夠熱血,能救國誰都要去,不見得就是一家一派之功。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至於中國傳統武術界有沒有彼此的較勁呢?這是一定有的。

例如保鑣護院時真正的生死決鬥,或者是清末以後才有的擂台。不過關於擂台賽,本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舶來品,歷史上並不多見,比較有名的是至於後來創辦“精武體操會”(後改為精武體育會)的霍元甲於1909年至上海與英國大力士奧比音“比武”,或者精通形意拳、八卦掌的韓慕俠於1918年在北京六國飯店(今華風賓館)擊倒俄國大力士康泰爾,那都是爭民族尊嚴,不是什麼“門派”較勁。而1954年在澳門的“吳陳比武”(太極拳吳公儀、白鶴拳陳剋夫)成了歷史笑料。

新中國成立後,正統承傳及武館傳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武術被編成健身及表演套路,且明文規定不得自創門派、私下約架、惡意攻擊、相互詆譭、歧視他人;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影視作品《葉問》、《一代宗師》,都在過度誇大中國傳統武術,讓人看了神乎其技的感覺。對於如今傳統武術多在練習套路、缺乏實戰訓練。傳統武術在舊社會里發展成熟,本就是實戰功能的產物,但市場供需原則決定一切,經過時代環境的鉅變,傳統武術的存在條件已經不同,若大環境對實戰的需求不強,供應自然就會減少。要不要增加、增加多少實戰訓練,那是個人的選擇問題,想多做實戰就多做實戰,那是在學習和鍛鍊過程裏,自己決定要不要調整增減的東西,並不是傳統武術欠缺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5 字。

轉載請註明: 解密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是真功夫還是花架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