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私人掏錢創辦的南開大學,為何變成了國立大學?
南開大學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百年來桃李滿天下,創造了無數輝煌,成為與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齊名的頂級名校之一。
現在的南開大學,由教育部直管,屬於副部級建制。其實,南開大學在創建之初,是由民間私人自掏腰包而成,是一所私立大學。
創建南開大學的有兩人,一是張伯苓,二是嚴範孫。
張伯苓是天津人,生於1876年,小時候因家庭貧困,沒有錢參加科舉考試,便進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當時北洋水師學堂的校長是嚴復。嚴復非常關心張伯苓的成長,對他的未來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94年,張伯苓被分配到北洋水師實習。當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此後,張伯苓逐漸意識到,只有興辦教育,才能培養人才,實現自強。
1898年,張伯苓認識了嚴範孫。嚴範孫也是天津人,生於1860年,比張伯苓大16歲。雖然年齡上存在較大差距,但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
嚴範孫是晚清進士出身,點過翰林,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詳校官、貴州學政、學部侍郎等職。嚴範孫在擔任貴州學政時,曾經向光緒皇帝建議開設“經濟特科”,轟動一時。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將“經濟特科”廢除。但在實施清末新政時,慈禧太后又將“經濟特科”恢復。
張伯苓與嚴範孫認識後,致力於在中國推進新式教育。他們首先在嚴範孫的家裏開辦了一個嚴氏家館,作為實驗基地,由張伯苓教授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新知識。
1903年,張伯苓、嚴範孫前往日本考察教育事業。他們親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後推行新式教育的盛況,受到了很大啓發。
1904年,張伯苓和嚴範孫回國後,相繼在天津創辦了一系列新式學校,包括1904年成立的南開中學、1919年成立的南開大學、1923年成立的南開女中、1928年成立的南開小學,形成了一個涵蓋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女子教育的教育系統。
為什麼叫南開學校呢?這是因為,這一系列新式學校的辦學地點位於當時天津的南部開窪地帶,民間稱為“南開”。這裏屬於荒蕪地區,低價便宜,辦學成本低。當南開學校辦得風生水起後,這一帶變得熱鬧起來,後來變成了南開區。
在張伯苓和嚴範孫創建的一系列南開學校裏,影響最大的當然就是南開大學了。南開大學創立之初,屬於私人辦學性質,國家沒有投入辦學經費,完全是張伯苓和嚴範孫自掏腰包。
1923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捐助了12.5萬元,河南企業家袁述之捐助了7萬元。1927年,湖北企業家盧木齋捐助10萬元。南開大學依靠這些基金團體和私人捐贈,逐步擴大辦學規模,完善學校設施。不過,由於私人辦學的力量有限,南開大學的規模始終不大,到1937年,南開大學的在校學生僅427人。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南開大學歷經周折,遷移到雲南昆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在西南聯合大學裏,只有南開大學是私立大學。由此可見,南開大學辦學質量是非常高的。
不過,南開大學加入西南聯合大學,也是這所學校的命運轉折點。
眾所周知,南開大學的辦學經費一直都非常緊張。從1930年開始,國民政府對南開大學多次撥款予以支持。1938年,張伯苓向國民政府求援,獲批8萬元辦學經費,解決了燃眉之急。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開大學將遷回天津,這需要一大筆覆校經費,張伯苓根本就拿不出。國民政府慷慨解囊,在遷移經費之外,給南開大學單獨拿了8億元(北大10億元,清華12億元)。
然而,國民政府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不是白給的,而是要將南開大學從私立變成國立。張伯苓還是太天真了。為此,南開大學教授、南開大學校史與地方史研究專家梁吉生有一段很經典的評論:“張伯苓做了種種努力,終究未能實現南開大學的私立願望。教育家的天真理想,自然抵不過政治家們的聰明‘運作’。”
1946年,當南開大學從雲南昆明遷回天津後,改名為“國立南開大學”。從此,世上再無“私立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