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在天下的諸侯,都會盡力招攬人才,尤其是謀士。不過,李自成的謀士似乎並不多,稍微出色一點的謀士,也就只有李巖。而且李巖對李自成一向忠心耿耿,最後卻被李自成給殺了。李自成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李巖原名李信,是明末河南杞縣人。
他的父親李精白曾是山東巡撫兼兵部尚書,由於在魏忠賢謀逆案發生後,被人彈劾他結交魏忠賢近侍,結果被革職為民。
不過,李精白為官時名聲不錯。回鄉後,熱心公益的他,依然是鄉里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李巖自幼生活優裕,勤學好讀,對史書和兵法尤其興趣濃厚。年輕時,便考中了舉人。
後來他又遵父母之命,迎娶了地方豪門之女湯氏。
湯氏生得有姿容,人又知書達理,性格賢良,典型的大家閨秀。
按説,生活無憂的李巖,沒有理由追隨李自成,做反明鬥士的。
但李巖是個心懷天下的人。他一向為人慷慨好義,喜好打抱不平。因此,在當地頗有俠名。
當時明朝已是窮途末路,天災人禍頻發。再加上苛捐雜税繁多,百姓生活極為困苦。然而地方官員卻只求自保,根本不顧百姓死活。
李巖見此,常常憤憤不平。但他人微言輕,根本改變不了現狀。能做的,也就是經常拿錢物賙濟窮人。
有一次,河南久旱,百姓無以為生。地方官不光不開倉賑糧,反而不顧大家死活,照舊派衙役催徵錢糧。李巖多次找官員請命,官員都對他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
眼見民不聊生,李巖創作了一篇《勸賑歌》,到一些富商財主家去遊説他們拿出餘糧,賑濟百姓,可是效果甚微。
最終,李巖認為,既然這個王朝不能以民為本,那麼就只有推翻了,再建造一個新的王朝,才能讓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
當時,張獻忠在谷城叛變,明軍集結兵力全力追剿。
本來被明軍圍攻的李自成,終於有了機會下商洛山,帶着幾千人馬到河南一帶招兵買馬。
李巖依然投奔李自成起義軍。能文能武的李巖,在軍中很受李自成厚待,據《明季北略》中説,他二人初見便談得十分投機,頗有相見恨晚之勢。
李巖入夥後,便勸李自成要“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又勸李自成“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李自成無不依言而行。
除此外,李巖為了給李自成造聲勢,又寫了許多如“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悦”這樣的口號,讓人扮作商人小販,在市集上四處散播。又編了“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童謠,教給小兒到處傳唱。
經過李巖的這番宣傳,李自成的賢名,很快就傳播了出去。許多饑民紛紛來投,李自成因此迎來了他人生的輝煌時期,
隨後,李巖又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這個口號迅速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再加上李自成尊重讀書人,一時之間,除了大量的饑民來投奔他外,一些讀書人也紛紛投在了他的賬下,牛金星、宋獻策等人陸續都成了李自成的謀士。
李自成帶着勢力強大的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歡天喜地。喪失民心的明軍則聞風喪膽,根本不能戰。最終,李自成攻進了北京城,明朝就此滅亡。
然而,坐上龍椅後的李自成,卻沉湎酒色,只顧享受勝利的果實。在他的放縱下,劉宗敏等武將為了勒索錢財,更是對一些明朝舊臣百般折磨。至於那些士兵們,更是燒殺搶掠,無惡不做。
李巖認為這樣做,勢必會失去民心,走向敗亡。於是他數次向李自成諫言,希望他能整頓軍紀。並讓軍隊退到城外安營紮寨,做到不擾百姓。對待亡明舊臣,也要區分對待。那些降臣或者為官清廉的,要以禮相待,這樣才不會樹敵太多。對於明皇室後人,也要多行安撫,不給別有用心的人,借他們謀反的機會。
可惜,此時的李自成只顧逍遙快活,對李巖的諫言根本沒當回事。再加上李巖在軍中威望頗高,讓他頗為忌憚。現在見他又來指手畫腳,心裏很是不快。
劉宗敏對吳三桂父親“追贓助餉”,讓其飽受嚴刑拷打和羞辱。再加上劉宗敏又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結果招致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軍,並與清軍聯合,倒戈反擊大順軍隊。
清軍與吳三桂軍隊在大順軍,在一片石激戰。此戰讓李自成一敗塗地,再加上根基不穩,李自成只得逃出北京城,撤回陝西。
就在此時,有人向李自成報告説,鎮守河南的大順軍,已全部投降了。
大驚失色的李自成,趕緊找來李巖等人問策。
李巖主動請求,願意帶2萬精兵前往平定叛亂。
李自成猶豫不決。待李巖離開後,一直想取代李巖的謀士牛金星,立刻對李自成説,李巖素有威望,他這是想帶兵出走,自立為王。
本就對李巖忌憚有加的李自成,聽聞讒言後,怒不可遏。
牛金星見此,馬上提議李自成找機會除掉李巖。
在得到李自成同意後,牛金星便設計殺了李巖。
忠心耿耿的李巖就這樣冤死了。李巖死後,大順軍人心渙散,紛紛投降清軍或明軍,李自成也最終兵敗被殺。
本來想奪位的牛金星,則投降了清廷。只不過他名聲太臭,未能得到清廷重用。
(參考資料:《明史》《平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