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扮演好5個角色,成就孩子終身閲讀之旅
大語文時代的來臨,對孩子的閲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為閲讀力不僅決定着孩子的文本理解力,奠定着各科課業成績的底層邏輯,還反映着孩子的專注力和持續學習能力,在建構孩子人生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給孩子營造讀書氛圍,兒子學校組織了“書香家庭”活動,要求父母每週至少讀一本書,並且寫讀書筆記。班主任話音剛落,下面的家長就炸開了鍋。
“讀書?我們哪有時間,單位忙的要死,回到家還要洗衣服、做飯、帶孩子”
“我大字不識幾個,怎麼讀?老師真是多事,直接讓孩子讀就好了。”
“孩子愛讀書確實是好事,但是孩子回家就玩手機,根本不愛看書。”
培養孩子的閲讀能力成了中國父母面臨的一個新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新的焦慮。
説是挑戰,是因為大部分父母本身沒有閲讀習慣,更不懂如何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説是焦慮,是因為學校教育乃至整個社會都越來越關注孩子的閲讀,如果跟不上節奏,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熱愛閲讀、善於閲讀的孩子,孩子就會落伍,父母也會失職。
作為父母,我們深知閲讀的重要性,也都想讓孩子愛上讀書,甚至成為終身閲讀者,但是卻苦於沒有正確的方法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更沒有辦法讓孩子愛上閲讀,真心爸媽在整理了數以萬計在閲讀方面家長的真實提問的基礎上,結合十多年來閲讀推廣和育兒經驗,推出了《閲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閲讀培養法》一書,這本書是首部系統討論培養孩子自主閲讀能力的原創家教書,從閲讀理念、培養孩子閲讀能力的具體方法、培養孩子閲讀能力的過程中的典型問題三大方面,全方位解讀如何培養自主能力,幫助我們放下對培養孩子閲讀能力的焦慮,解開我們的困惑,幫助我們引導孩子自然地開始閲讀並逐漸成為一個終身閲讀者。
今天我將從父母在孩子閲讀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真正讓孩子愛上閲讀的契機以及父母在孩子閲讀中扮演的角色三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這本書。
一、培養閲讀習慣:父母常犯的3種錯誤閲讀的好處自然不必言説,正因為我們都懂得讀書的好處,所以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就計劃着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於是給孩子買了一堆繪本,並設定陪讀目標,什麼時間讓孩子認識多少字,孩子讀繪本要達到什麼程度,並參加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例如,設置閲讀打卡模式:“我是XXX,正在參加閲讀打卡活動,今天是我堅持閲讀的第N天。我要養成閲讀的好習慣。”
我們這麼做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殊不知一旦把閲讀給孩子設置成了一項“挑戰”,就會用力過猛,然後就會對孩子進行刻意訓練,最終破壞了孩子閲讀的興趣,讓原本可能愛上閲讀的孩子無法真正享受閲讀的樂趣,錯失了成為一個終身閲讀者的機會。
1、父母的高度控制,破壞了孩子閲讀的自由。
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自己“讀的不好”,總是試圖介入孩子閲讀的各個流程:
- 為孩子選書:這本好,你應該讀這本,這本知識豐富;那本不好,沒有營養,你不要讀;
- 為孩子做計劃:今天讀多少頁,幾天把這本書讀完,讀完以後接着讀那本書;
- 為孩子規定閲讀的動作:要做筆記,要摘抄好詞好句;讀書要專注,姿勢要端正;讀書要速讀,鍛鍊解題效率;讀完書要寫讀後感。。。。。。
- 控制孩子的閲讀收穫:這本書講述了這樣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你理解的內容,你看一下權威解析
父母給孩子定製了這些要求,孩子們便失去了“讀什麼”和“怎麼讀”的權利。父母的目的希望藉助這些指導、監督、規定,為孩子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但最直接的結果是孩子把閲讀當成了父母佈置的作業,從而產生反感,也就再沒有閲讀的興趣。
2、父母的高度要求,讓孩子產生了畏難心理。
不少父母一旦開始培養孩子閲讀,就會急於把孩子的閲讀活動導入“正規”,給孩子提各種要求,讓孩子的閲讀符合父母的期待。
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讀書必須投入感情;有的父母要求逐字逐句朗讀;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看了書之後馬上就能複述故事情節,並且講得頭頭是道。如果孩子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父母就會開心,如果做不到,父母就會很失望。。。。。。
這種高期待的心理機制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對讀書產生牴觸,也會干擾孩子閲讀和思考的節奏,讓孩子誤以為閲讀是為了有個好表現,為了讓父母高興,找不到自主閲讀的動力。
3、父母的高度物化,扼殺了孩子閲讀的興趣。
在“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下,父母對孩子閲讀的介入和干預,已經達到無知無覺的物品的程度。
例如,要求孩子讀書時一動不動;有的父母送孩子去高強度速讀培訓班;有的父母堅持在孩子醒着的時間播放有聲讀物進行“磨耳朵”;有的父母規定孩子讀一本書必須認識多少個字的標準。。。。。。
父母們不但把孩子當成可以隨意輸入的“閲讀容器”,還會隨時監控孩子的閲讀狀態、閲讀效果,只要覺得孩子的閲讀狀態不佳,就要想方設法尋找更加“快速”、“高效”的方法來訓練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閲讀機器,父母把閲讀完全物化的過程,已經摧毀了孩子閲讀的熱情,更無法讓孩子愛上閲讀。
二、抓住孩子閲讀的契機:心流狀態《閲讀手冊》中提到:閲讀意願有兩種重要的心理機制驅動,一是興趣。二是心流。由此看來,讓孩子愛上閲讀的因素取決於孩子的內在體驗,而父母需要站在更高的視角,用更無為的方式,降低介入和干預程度,保護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覺知心流體驗,幫孩子進入享受的閲讀狀態。
心流狀態(Mental Flow)這個詞,最早是由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提出的,他認為,心流是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這是心理上的最優體驗,一旦享受過它,就會有上癮般的感覺,讓我們不斷努力去重複獲取這種體驗。例如,孩子之所以痴迷遊戲正是因為在遊戲中獲取到的是這種心流體驗。
其實,生活中也一樣,孩子在各種自然的,不被打擾、不被控制的活動中,經常會體驗到心流體驗。比如,孩子在專注搭積木的過程,專心致志,不被打擾地打出自己想要的任意造型,然後享受創造的快樂;做一個手工,通過自己的能力一點一點完成一個作品,做完後的會心一笑,這些都是孩子體驗到心流的狀態。
那如何幫孩子在閲讀中獲取到心流體驗,需要父母們做到以下幾點:
- 隨時調整孩子的閲讀難度,增強孩子的興趣
例如,低齡兒童只能看一些圖畫書,如果讓他讀文字書,他很可能完全沒有興趣;如果孩子已經達到一定的閲讀水平,如果再讓他看一些低齡兒童讀物,他會覺得索然無味,因此,要時刻調整孩子閲讀難度,增強孩子對書的興趣。
- 給孩子創造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
很多父母總是不自覺地在孩子專心讀書時闖進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喝水、吃水果,或者問孩子在讀什麼,這其實對孩子的專注力有很大影響,也打斷了孩子的心流體驗。
所以,當孩子專注地去看一本書時,我們儘量不要打擾,孩子不給我們分享,我們就不要去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沉浸在閲讀中。
- 不吝嗇對孩子的讚美和鼓勵,增強孩子在閲讀中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很多時候,孩子讀完一本書的成就感不僅來源於事情本身,還來自於外界的肯定。對於孩子來説,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尤為重要。
因此,當孩子讀完一本書,會有興奮、驚喜、豁然開朗、驕傲、自我實現等奇妙體驗,對孩子這些心流體驗,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尊重並肯定孩子這些體驗,幫孩子增強這種成就感。
只有這些積極體驗一點一點在孩子內心儲存下來。之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比如學會一項新技能、讀完一本新書、完成一項任務,體驗到愉悦的感覺,這時,他就會意識到,這種體驗我以前也有過,我喜歡這種感覺。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儘可能多地讓孩子在閲讀中獲得心流體驗,他就會很樂意去閲讀,而不是把它當成一項父母佈置的任務去完成,從而真正愛上閲讀,做一個終身閲讀者。
三、培養閲讀習慣:父母扮演的5種角色前面已經提到,在孩子的閲讀中,父母不應該參與過多,那麼,在孩子的閲讀中父母們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怎麼介入才能既有效引導孩子熱愛閲讀、提升孩子的閲讀能力,又不會對孩子自主閲讀構成限制和干擾呢?
在孩子的閲讀中,父母只需做好5個角色,就能成就孩子終身閲讀之旅。
1、父母角色之一:好的支持者
培養孩子的自主閲讀能力,父母最主要的支持工作是儘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閲讀條件和閲讀環境。
- 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書架或書房
對於孩子來説,一個相對固定、安靜的環境更適合閲讀。所以,無論房間多小,都要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書架,例如在客廳一角、餐廳一角、或者陽台一角,都可以給孩子佈置出一個舒適的讀書區。
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寫道,“當時我家裏有好多書,連走廊裏都擺滿了書。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哪本書第幾頁。於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我常常隨手撿起一本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對我而言,讀書就像吃飯。”
正是父母給他提供了那樣一個環境,才有了高曉松今天的博學多識。
如果家裏條件允許,就給孩子一間自己的書房。當孩子擁有自己的書架時,會更容易和他的書建立親近感,也更容易隨時拿起書來讀。
- 讓孩子參與整理自己的書架
整理書架不僅是在培養孩子分類、歸納、整理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整理過程中發現很多有趣的書,所以,在整理書架時,父母不必催促,更不必嘮叨,孩子停下來的時候,正是他發現有趣圖書的時候,比起閲讀,書架亂一些又有何妨呢。
2、父母角色之二:一個好的聽眾
平時,我們看到一本好書,或者一個好的影視作品,瞭解到了新知識、新信息、新觀點,通常會需要一個聽眾來分享我們的喜悦,孩子也一樣。因此,我們需要乖乖地做個好聽眾,認真聽孩子講述、評論,不打斷、不批評、不反駁,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他的話、他的意願都會被大人認真思考,這會給孩子很大的成就感,從而促進他閲讀的興趣。
3、父母角色之三:好的討論對象
- 做一個平等的討論者
書中提到討論能進行下去的關鍵是平等討論,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從不爭論對錯,不否定,也不批判對方的觀點,即使孩子的觀點表述不是那麼明確,清晰,甚至有可能比較幼稚,父母也不要否定孩子的觀點。此時,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我們的看法,給孩子帶來進一步的思考和啓發,對孩子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與影響。
- 營造“一家人聊天”的氛圍
除了做一個好的討論者,父母還可以做孩子平等,認真、有趣的對話者。有次開家長會,一個優秀學生家長做了分享,她説我沒有特別為孩子做什麼,只是我家從來沒有看過電視,客廳裏也沒有電視,孩子寫作業時我們各忙各的,寫完作業我們一家人會圍在一起看書,然後聊天。從學校的趣事聊到書中見聞,從生活瑣事聊到社會熱點,我們跟孩子之間無所不談,遇到不懂的我們還會向孩子虛心請教。
這位家長的發言讓我感觸很深,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對優秀的父母。
4、父母角色之四:好的解疑答惑者
孩子在閲讀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疑問需要父母來解答,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認真負責的答疑解惑者。這對於孩子從閲讀中獲得更大的收穫、保持好奇心、學會提問都非常重要。
- 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儘量給孩子清楚明白的回答,不隨意用“不知道”來拒絕孩子,遇到自己不清楚的問題,誠實地告訴孩子:“我現在還不清楚,等我查一下”,查明白後,馬上反饋給孩子。
如果實在是自己不擅長領域的問題,還可以帶孩子去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羣就是這麼做的,她談到女兒小時候,晚上跟女兒一起散步,女兒問了她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走路的時候,月亮也在走路”。她一時解答不上來,就把女兒帶回家讓父母幫忙解答,“全家一個學物理的博士,一個大教授,還有一個本科生圍着孩子解答這個問題,孩子會覺得他們的問題受到了重視,就會保持求知慾”。
無論孩子的問題多麼奇特、幼稚、混亂,我們都需要耐心地給孩子解釋清楚,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 引導孩子學會探索問題的方法
父母肯定有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問題,此時,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探索問題的方法。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公式:孩子自己想出來的>孩子自己看書得到的>孩子與小朋友探討出來的>父母直接回答的
所以,當孩子在書中遇到問題,提出為什麼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提問作出鼓勵和肯定,然後詢問孩子的看法。比如,“你看的很認真,這個問題都發現了,你先説一下你的看法吧!”孩子不一定能答出來,只是需要孩子有個思考的過程,接下來可以引導孩子查閲相關書籍或者引導孩子參與討論,最後父母再總結一下,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回答。
5、父母角色之五:一個好榜樣,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角色。
-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求孩子來做
有些父母自己愛玩手機,如果要求孩子愛讀書,這恐怕很難。就像開頭提到的那些父母,自己很忙,沒有時間讀書;或者由於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只要求孩子讀書,像這些自己做不到,卻對孩子充滿了期待的父母,無疑是做不了孩子的榜樣的。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給孩子看
有的父母認為帶孩子很輕鬆,而有的父母卻認為教育孩子很痛苦,跟家長接觸多了就會發現,那些輕鬆的父母都有一個基本的方法:要孩子怎麼樣,父母自己做給孩子看。
在一本新書的序言中,高曉松回憶,“媽媽領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着頭講每一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從那些精緻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正是父母淵博的知識激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嚮往,因此,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就先成為這樣的人,通過父母的示範,孩子自然會向上生長。
寫在最後: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包括如何培養孩子的閲讀能力,其實都是父母的選擇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也一樣,父母不必過度介入,刻意訓練,而是保護好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找到心流體驗,然後做好孩子的聽眾、支持者、討論者、答疑解惑者、榜樣,父母做好這5個角色,就可以成就孩子終身閲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