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育兒:家長們要注意了,和孩子交流要注意這幾件事!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經典

注意1、語氣肯定、直接了當

忌:語氣委婉、目的不明

棠棠5歲,很愛畫畫。媽媽還在幼兒園裏給棠棠報了鋼琴班,所以每週一、三、五都有鋼琴輔導老師來帶他去上30分鐘的鋼琴課。一次,江老師來領棠棠的時候,趕上棠棠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江老師對他説:“棠棠,你能把你的畫收起來嗎?老師在等你上鋼琴課呢!”棠棠頭也不抬地説:“不,我還沒畫完畫。”

另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聽了棠棠的回答後,説道:“棠棠,把畫收起來,鋼琴課的時間到了。”棠棠聽後,乖乖地把沒畫完的畫收好,然後高高興興地跟江老師去上課了。

專家點評:顯然,使用不同的語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疑問句會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空間,他通常會作出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比如,對於“能不能把畫收起來”的問題,棠棠選擇回答“不”。與疑問句相比,陳述句則不給孩子選擇的餘地,並能讓孩子明白他們需要履行的責任,如“把畫收起來”。

所以,大人在説話之前,應該明確自己是要詢問還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陳述句,如果是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做某件事,才用疑問句。運用成人間的婉轉迂迴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是不妥的。

注意2、用詞具體、形象、通俗,清楚地表達期望與要求

忌:用詞抽象、籠統、華而不實

某個老師這樣對一羣3歲左右的小朋友説:“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愛護圖書。”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生了書被撕破的事件。當老師責問犯錯誤的小朋友“為什麼不愛護圖書”時,小朋友問:“老師,愛護是什麼意思?”

專家點評: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才給孩子説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大人氣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責任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籠統,抽象的用詞,如“愛護”,會給年幼兒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説法是必要的。

“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書,不撕書,不在書上亂寫亂畫。”

注意3、循序漸進、耐心仔細。

忌:“一廂情願”,高估孩子的記憶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在實驗課上,一個年輕的實習老師計劃教3~5歲的孩子學會播種。她這樣説道:“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播種。請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到門口的藍桶裏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後到我這裏來領一粒種子。把種子埋進土裏,再到水池那兒接一點兒水,最後把紙杯放在水池邊的台子上。”聽完實習老師的指導後,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麼;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着老師;有的孩子去拿紙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專家點評:孩子們的這些不同反應並不是實習老師的本意和初衷,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研究表明,對不到5歲的兒童來説,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説,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範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所以,要使孩子能夠執行並完成某樣指定的任務,必須要讓他們明白大人要他們做什麼。就必須分層次、按步驟地耐心指導和引導孩子。

可以對孩子説:“現在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等到所有小朋友都拿到紙杯之後,接着説:“現在,到門口的藍桶裏盛大半杯黑土。”等他們都盛好黑土後,再接着説:“現在,每人到老師這裏來領一粒種子”……

注意4、直奔主題、簡單明瞭

忌:話中有話

3歲的可可經常打人。一次,他又在打另一個小朋友。錢老師看見後,就急忙過去制止,並嚴厲地對可可説:“今天老師已經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打人?”可可嘟囔着:“不知道(多少次)。”錢老師加重了語氣:“5次了!”説完,卻發現可可對錢老師的話並沒有羞愧或內疚。

專家點評:“我告訴你多少次了”是很多人訓斥孩子的口頭禪。但是,大人是否認真想過,年幼的孩子能從這句口頭禪中聽出什麼呢?我們成年人自然懂得“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種強調語氣的問句,間接地表達了説話者的失望和生氣,並不尋求答案。但是年齡小的孩子卻往往不懂得事情的發生頻率與嚴重性之間的邏輯關係,不能理解這話中之話。並且,這樣的問句通常把孩子的主意力轉移到了對“多少次”的詢問上,從而弱化了説話人所想表達的“不要打人”的本意。因此,當教育對象是幼兒時,我們應該直接了當地説:“不要……”

注意5、堅持原則,語言積極

忌:“威逼利誘”

這天,幼兒園組織春遊,爸爸媽媽可以同去,但孩子們都自己揹着午餐。午餐時,4歲的李琪突然嚎啕大哭起來,媽媽趕緊過來看她,問怎麼了,李琪説:“我不喜歡蘋果,可是你在我的午餐包裏放了蘋果。”説着,她就要把蘋果扔掉,她媽媽制止了她,她還是哭着説:“我不要蘋果放在我的午餐包裏,我不要。”媽媽就威脅她説:“如果你還哭,我們就留你一個人在這兒了。”話音未了,李琪哭叫得更大聲了,其他小朋友都看着她,她媽媽只好換了一個口氣,説:“不要哭了,媽媽幫你把蘋果扔掉,行了吧?”這一招看來管用了,不一會兒,李琪停止了哭泣。

專家點評:來自家長或老師的威脅,比如説,“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裏”或者“把你送給撿垃圾的”等話,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相反,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泄情感,放肆行為,比如哭鬧等。經常性的威脅甚至會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味妥協又會助長兒童討價還價的習慣。這種處理方法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放縱了孩子任性、無理的行為。

和孩子説話,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特點,説孩子能聽懂的話,並堅持父母要表達的信念。只有這樣,大人要傳遞的信息,才能最順暢地到達孩子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