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宋朝花300年都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為何朱元璋只用了一年?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宋史·地理志》:燕雲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
燕雲十六州起於太行山以西黃土高原,東西長600公里,南北約200多公里,總面積達到10萬多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的北大門。
五代十國後期,後唐大將石敬瑭認遼太宗為乾爹,自稱“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當作禮物送給遼國。
此後,趙匡胤建立北宋,他與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多次嘗試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未能所願。
直到400多年後,明太祖朱元璋才成功收復這一北方失地,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至幽州。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建都北京,也能彰顯出燕雲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縱觀兩宋319年,為何趙家皇帝都收復不了燕雲十六州,而明朝的朱元璋,卻只花了一年時間便將其收復?
燕雲十六州,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
北宋葉隆禮《契丹圖志》:“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兩段話,也大致概括了燕雲十六州其重要戰略地位。
此外,封建時期,中原人主要的戰馬養殖地,一處位於熱察(河北、山西、內蒙一帶),另一處則是甘涼(甘肅武威、張掖)。
北宋時期,熱察屬遼國,甘涼則是西夏轄地。
丟掉燕雲十六州,對於兩宋統治者,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養馬場所,更是失去了北方天然屏障。
再從地理位置看,燕雲十六州囊括了燕山山脈還有北太行山脈。這兩座相連的山脈,就像是兩道天然城牆,將南北各個民族完全區分開來。中原地區,則是位於太行山以南。
秦朝時期,為抵禦北方遊牧部族入侵,在燕山還有太行山脈,修建舉世聞名的長城、居庸關、雁門關等關隘,便是南方政權抵禦北方部族的最後一道屏障。
失去燕雲十六州,那些馬背上的民族便能長驅南下,對宋朝而言,已無任何天塹可言。
當然了,中原統治者們並非不清楚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顯德六年,959年3月19日,周世宗柴榮便向天下宣佈:王師即將北伐契丹。
《平邊策》記載:“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
即便當時後周連克寧州、瀛州、鄚州,卻因柴榮突然駕崩,後周不得已撤軍。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設置“封樁庫”(收繳各地割據勢力所藏錢財),目的就是為了用錢買回被石敬瑭送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契丹不可能將如此重要的戰略地區賣還給北宋。
此後,北宋與南宋多次試圖通過戰爭收回燕雲十六州,但皆未能收復失地,反而簽訂了“澶淵之盟”。至此,中原政權始終籠罩於戰爭陰影之下。
又過了400餘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將,兩人率25萬大軍橫掃北方,終於收復燕雲十六州。
為何宋朝打了那麼多年,都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朱元璋卻可以?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戰略眼光與宋太祖趙匡胤有差距。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乃赤貧出身,可他先後擊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大軍閥,足以證明此人非同小可。
北伐蒙元之前,朱元璋花了三年才擊敗張士誠。當時大明朝人困馬乏,軍隊亟待補充之際,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迅速北伐。
朱元璋認為,元大都建立百年,城守必固,若兵師深入,不能擊破。於是與諸將商議,先穩紮穩打,拿下山東、河南,斷掉蒙古人的羽翼,接着挺進山西,過潼關進攻北京。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擊潰蒙元殘餘勢力,使用“先易後難”的作戰方針,迅速拿下燕雲十六州。
朱元璋曰: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户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反觀趙匡胤,趙光義,這兄弟倆雖放眼宋朝,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然而,趙家兄弟即便面對實力並不算太強的北漢時,也花了近20年才將其消滅。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文化與政治思想發生激烈衝突,沒了趙匡胤,還有千千萬萬個軍閥想當皇帝。
趙匡胤登基為帝,需要趕緊解決內亂。“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設置樞密院,稀釋武將領兵權力。
可想而知,趙匡胤好不容易當上皇帝,他根本沒有朱元璋那個魄力,馬上揮師北伐。
或許有不少朋友會説了:元朝末年,劉福通早就把蒙古最精鋭的阿速軍消滅,徐壽輝也牽制住了一部分元軍。朱元璋所謂的三路北伐,只是以逸待勞,將元朝後方老巢端了,趁勢拿下燕雲十六州。
而北宋建國之初,契丹(遼國前身)實力強悍,趙匡胤硬要動用武力征服契丹,反而會得不償失。
可是翻開史書會發現,趙匡胤登基之時,其實遼國內亂不休。
《遼史》:耶律璟於應歷十三年正月,殺獸人海里。三月,殺鹿人彌裏吉,梟其首以示掌鹿者。六月,殺獐人霞馬。
到了趙光義上位時,蕭太后臨朝,契丹文有韓德讓,武有耶律休哥,內部成為鐵板一塊。北宋再想發動燕雲之戰,成功概率也太過渺茫。
因此,趙匡胤一登基,便可以迅速揮師北伐,而不是異想天開的用錢來買燕雲十六州。
所以説,趙家兄弟還是魄力不夠,該出手時未出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其次,宋朝初期,最大的敵人其實並非契丹。
眾所周知,趙匡胤深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柴榮臨終之際,更是再三囑咐趙匡胤輔佐小皇帝柴宗訓。
但柴榮死後,趙匡胤卻違背舊主,篡奪後周政權,建立北宋。所以北宋建立之初,最大的難題不是在外,而是在內,防止其他武將造反。
説白了,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建國方式不一樣。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哪怕北伐失敗,徐達、常遇春、胡大海等人,還是會死心塌地的跟着朱元璋。
但趙匡胤是篡權奪位,如果貿然發動北伐,那皇位就岌岌可危了。
而且趙匡胤也發動了多起對契丹的戰役,比如石嶺關、定州、遼州之戰,皆為北宋獲勝。
只可惜,當時中原“君非君,臣非臣”,急需整改內亂不止的局面。
再加上趙匡胤急於收攏兵權,所以才失去了北伐的好時機。
最後,朱元璋和趙匡胤所處的局面不同,不能武斷地妄下定論。
唐末五代,是我國封建歷史上軍閥政變上位,政權更替最頻繁的時期。趙匡胤大力實施文官制度,才讓北宋政權稍稍穩定。
當時契丹沒有主動挑釁情況下,北宋軍隊想要翻山越嶺,出潼關、雁門關以北,必將精鋭盡出。到那時,就等於是趙匡胤要賭上國運打這一仗。
有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末至五代十國期間,多年來漢族內亂不斷,已經無法讓中原連成一片。
趙匡胤還是需要從長計議,他也無法像朱元璋那樣輕裝上陣,大手一揮,便三路北伐了。
參考資料:《宋史·地理志》《平邊策》《遼史》《明史》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