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1日消息(總枱央廣記者管昕)教育部日前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生物育種科學、生物質科學與工程等12個專業列為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提到,加快佈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教育部表示,將建立健全引導性專業目錄動態調整機制,遵循學科專業發展規律,及時響應農業產業發展新需求。這一新發布的專業指南,將如何影響涉農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
《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圍繞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五大領域共設置了12個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任金政參與了相關文件的起草。他告訴記者,這些引導性專業瞄準的是未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人才需要,具有前瞻性。
“這些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新一代技術革命的過程中,第一產業由於本身週期性相對比較長,以及高校改革適應能力的環境條件受限,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人才培養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之間,有些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任金政説。
代金亮的本科、碩士學的都是農學專業,多年前自主創業成立公司,長期從事訂單農業。他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對農業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涉農高校的專業設置相對滯後。
代金亮説:“院校對專業的設計分得太細了,而我們在實際應用當中,需求是非常綜合的。在農業生產這個環節,需要把資源環境甚至農業氣象,農學的、植保的、園藝的全部要打通,才能夠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比如説,我是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畢業的,但是我完全不懂種植;我是種植專業畢業的,但是我完全不懂經營。”
代金亮説,梳理教育部發布的新農科引導性專業不難發現,這些專業都是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多學科的師資力量匹配才能支撐起來。
任金政也表示,學界和業界的脱節確實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他舉例説,目前我國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在業界已逐漸走到國際前列,但高校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還無法滿足社會需要。
任金政説:“實際上,在高校裏邊這一塊的轉換步伐相對來講有些慢了,存在兩者之間相互不夠協調的局面。高校也需要從育人目標或者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發,做一些變革。”
實際上,一些涉農高校已經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了探索和創新。比如在“雙碳”背景下,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圍繞農業的低碳發展問題,開設了微專業。任金政介紹:“我們通過6門課程逐漸改變,漸漸地培養人才梯隊、培養學生的知識體系,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順其自然,我們就能夠設置出來一個新專業,同時社會的需求量可能也是足夠的,所以説各個高校在這個方面都有不同的嘗試。”
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姜琪告訴記者,圍繞農業發展的新需求,2017年以來,他們已經停招了13個專業、撤銷了3個專業,增設了智慧農業、人工智能製造等8個特色鮮明的新農科專業,專業結構在不斷優化、調整。
姜琪説:“停招撤銷一批,升級改造一批,規劃佈局一批,以及重點建設一批,着重破除原有的專業壁壘,推進農林、農經、農管深度交叉融合。”
此外,南京林業大學也在通過設立人才培養拔尖實驗班和微專業,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滿足產業和市場需求。姜琪説:“我們整個微專業就為了進一步推進新農科的交叉融合,來主動適應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微專業説白了它就是船小好調頭,或者説好糾正它的方向來更好地適應整個的社會發展。微專業建設我們今年在啓動,也是‘碳中和’方面的試點,然後逐步推進。”
河南農業大學近年來也在發力新農科專業建設。新增了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工程、食品營養與健康、獸醫公共衞生等專業,2022年又新申報設置生物育種科學等專業。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尹新明説:“(新增的)這些專業都在這12個新農科引領專業的佈局當中,所以我們已經超前佈局了這些新農科的專業,而且都已經招生。同時我們還有一些相關的專業,雖然名字不是完全一樣,但是有相近的。”
尹新明表示,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大學的使命,首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中西部農林院校如何發揮自身特長,更好地服務區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河南農業大學的做法是,與省內其他幾所農林院校組成聯盟資源共享,實行師資互聘、課程共建、學分互認、課程互選。
尹新明説:“我們協調河南省涉農的5家(高校)可以資源共享,形成了一個涉農高校的新農科建設聯盟。我們是從體制機制上先進行了探索,這樣就可以解決師資短缺等問題。解決一些涉農高校想佈局新農科的新興專業,同時條件不足的問題。它可以逐步佈局,先布一些方向或者逐步地形成專業。”
《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中提到,將建立健全引導性專業目錄動態調整機制,遵循學科專業發展規律,及時響應農業產業發展新需求,審慎論證,適時調整優化指南。
任金政表示,教育部此次印發的是一個引導性的專業指南,並非具有強制性。因此,他建議,各地涉農高校應立足實際,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色,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區域農業發展需要,切不可盲目上馬一些不具備師資力量的新農科專業。
任金政説:“因為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基礎,先做一些嘗試性的改革。它需要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有針對性地圍繞一個或者幾個專業,去探討相關專業的設置情況,也要結合學校所在區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跟這些專業相關的探索。”
教育部發布12個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 高校如何落實?指南有哪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