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現象式學習:面向未來的全球教育新探索
▲《現象式學習》,[芬蘭]科絲婷· 羅卡著,葛昀譯,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8月出版
芬蘭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果已引發全世界對芬蘭學校及教師教育的興趣,但是,人們對於面向21世紀的芬蘭之路和令人興奮的“現象式學習”依然知之甚少。本書為讀者揭示了這個國家的核心教育秘密。
芬蘭每十年進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最近一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從“教什麼”到“怎麼教”和“怎麼學”的轉變,也就是把原來單純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成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內容。那麼,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變革之路上,芬蘭是如何具體行動的呢?
首先,是對其國家新課程標準所涵蓋的面向未來的七大橫貫能力的培養,它們具體是:思考與學會學習的能力;文化感知、互動溝通和自我表達的能力;自我照顧和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多元識讀的能力;信息及通信技術運用的能力;職業技能和創業精神方面的能力;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能力。
其次,作者將重點放在“現象式學習”這個概念的起源、發展和現狀上,介紹現象式學習的哲學背景、教學模式,對具體的現象式教與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舉例,並且對如何評估現象式教學項目、如何應對現象式學習中出現的新的挑戰做了梳理。
最後,作者展望未來,對目前正在進行的教育創新進行深入探討。未來,教育依然是幸福和繁榮的關鍵。“我們要想出新方法,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積極的公民,使他們能夠應對全球諸多棘手的問題。”
本書作者科絲婷·羅卡(Kirsti Lonka),全球知名教育家,曾榮獲芬蘭總統頒發的白玫瑰一等騎士勳章,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此前,她曾擔任赫爾辛基大學行為科學學院副院長。著作眾多,包括《頓悟學習》《人的思維》《漸進式探究型學習》等。
書摘
現象式學習:面向未來的全球教育新探索
《現象式學習》原版是用英語寫作的,書名為 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講述的是來自芬蘭最新的學習和教育理念,但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則是關於現象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或譯為基於現象的學習這一先進的學習理念。
何為現象式學習?正如羅卡博士所説,它是一種強調整體性的學習方法,綜合了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學生們通過協作研究某個現實中的具體現象,其目的不是取代科目學習,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視角之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新的學習模式。
我於1993年開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工作,2015年,我在擔任教育助理總幹事期間,曾主持出版該組織的一份名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重要報告。在這份對全球教育發展理念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報告的序言中,時任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曾提出一系列頗有啓發性的問題:我們在 21 世紀需要怎樣的教育?在當前社會變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麼?應如何組織學習?我們當時組織了各國的高級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反思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教育問題,以確定全球教育的未來方向。在該書的鳴謝中,我也曾執筆道:這份簡明文件可能會影響到學習的組織方式和激發教育前景辯論的各種問題。
後來的全球教育發展,印證了我們的期待。比如,在全球興起的STEAM教育運動,綜合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課程,而芬蘭的現象式學習則更進一步,因為它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目標是塑造面向21世紀的新型人才,使他們能夠面對並有能力解決全球諸多棘手的問題,諸如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這樣的前所未見的關係到人類共同命運的艱鉅挑戰。
眾所周知,芬蘭中小學生曾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連續名列前茅,這一突出成績引起了全世界對芬蘭學校和教師教育的興趣。已有很多研究論文講述到:芬蘭每十年進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最近的一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從教什麼到怎麼教和怎麼學的轉變,也就是把原來單純傳授知識的內容,儘量轉變成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內容,“增加學科的融合是為了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絕不是學科的消亡”。最近的這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帶來的成果,是於 2016 年頒發施行的《芬蘭新國家課程標準》,它是基於芬蘭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而制定的。正是在這樣不斷的、積極的探索中,現象式學習誕生了,並被納入其國家新的課程標準之中。芬蘭的這次教育改革更加強調孩子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老師根據孩子的求知需求,結合當地特色實施教學。在這一背景下,“現象式學習”就成為一種現成的、可迅速推廣的學習模式。
《現象式學習》作者科絲婷·羅卡博士,是“現象式學習”這 一創新學習理念發起及推廣應用的關鍵人物。
2019 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的教育體系造成很大沖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得以倖免。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新的教育模式,例如利用通信技術手段進行遠程學習,在這次疫情期間顯示了巨大的優勢。學習環境,乃至整個學習生態的變化,加速了教育界對未來教育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組織撰寫一份《教育的未來:學會成長》報告。我們知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72 年發表了《學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簡稱《富爾報告》), 提出終身學習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理念;1996 年又發佈《學習:內在的財富》(簡稱《德洛爾報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存。這次新報告則更進了一步,是“學會成長”。它總結了近年來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所採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與經驗,旨在重新構想知識和學校如何能塑造人類和地球未來的全球倡議,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在我領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領域工作期間,曾與芬蘭的教育部長和教育界人士有過多次接觸與討論。他們面向未來,孜孜不倦地探索創新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們應該感謝科絲婷·羅卡博士以及芬蘭的教育工作者,他們與未來對話、高瞻遠矚,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為塑造適應未來社會的實用型人才不斷創新學習方式。更可貴的是,他們將自己通過研究和實踐收穫的新理念、各個層次教育發展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毫無保留地介紹到國際教育界,以自信、坦誠、無私的態度,與各國同仁進行真摯的分享和交流,讓中國的讀者朋友能讀有所獲、反思、借鑑及進一步成長。
世界在變化,教育也在變化,我們對於教育的審視及憧憬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期待本書能給中國教育界、教師、學生和家長帶來不同的視界和啓迪。
唐虔 博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教育助理總幹事
2021年6月
作者:唐虔
編輯:薛偉平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