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小經常捱打的孩子,跟從不捱打的孩子有啥區別?上小學後知道了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面對孩子們的頑皮惹事,許多父母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對孩子一頓打,而有些人卻可以從容地教育孩子。究竟,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小學後的答案很明顯。
麗麗今年8歲,剛剛進入小學三年級。
她個子不高,説話聲音很小。儘管坐在第二排,但她經常不被老師注意到。有時,當麗麗被點到名字要求回答問題時,她都低下頭,顯得很膽怯。
時間一長,她的朋友越來越少。在很多情況下,她在上課時只會低着頭坐在座位上。
班主任是一位年輕且負責任的女老師。發現問題後,她在週末進行了家訪。
接待她的那個女人看上去很神色憔悴,背上還有一個兩三歲的弟弟。
班主任剛剛講完麗麗的情況,那女人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跳了起來,拿起拖鞋對女兒一陣打:“看看你做的好事!——跟你説過多少遍,説話大聲點!怎麼老不長記性啊!”
原來,麗麗的媽媽全職帶兩個孩子,壓力很大,一有不順心的地方就習慣打孩子。
看到這一點,班主任鄭重地告訴媽媽:孩子的膽小跟長期被打有很大關係。
——經常被打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性格膽小。
麗麗的情況並非個例,因為經常面對強勢的父母,一旦做錯事就會被打,因此這些孩子非常不自信,膽小怕事。
每天晚上,小區裏都有許多孩子在玩耍,其中一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儘管他個子不高,但就像個小火藥桶,很容易被引爆。
例如,當他騎自行車時,如果面前有一個小朋友來不及迴避,他會衝上去打對方。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樣的暴力個性?
有一天,他玩到很晚才回家,這時一個矮胖的男人怒氣衝衝的走過去,劈頭蓋臉打他一個耳光:“現在都幾點了,還不回去!”聲音之大把周圍的人都嚇了一跳。
那時我終於意識到,孩子的暴力行為來自父親的打罵教育。
——經常捱打的孩子,往往都行為暴力,有溝通障礙。
被打後,許多孩子會模仿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將來,如果他們遇到問題,也會習慣用打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孩子還沒有學會與他人良好的溝通,甚至存在障礙。
大學畢業後,黃明在重點小學擔任語言老師。有一次老同學聚會,她分享了自己班上的一個故事:一名男學生剛上一年級時性格開朗,成績良好。
但是從二年級開始,這個男生開始喜歡在課堂上跟她唱反調。
例如,黃明在課堂上提到《小紅帽》的故事時,他問學生是否認為那頭大惡狼可惡。其他學生都同意,只有男孩大喊:“不可惡!”
黃明向男孩的父母瞭解情況,才明白,近一年來那男生的父親因為生意上不如意,壓力山大,所以動不動就打孩子。
——經常捱打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叛逆,愛唱反調。
舉個例子,孩子經常被大人這樣粗暴對待,會導致他們的負面情緒沒有合理的發泄渠道,積壓在內心。久而久之,這些情緒會印刻在性格上,使他們不服從管理,唱反調等。
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各位家長要收起自己的拳頭和巴掌,做心平氣和的父母。
今日話題:你有打過孩子嗎?
歡迎留言評論!
若喜歡請關注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