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家:巧用“鳥籠效應”,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經典

身為父母,我們在看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就“輸”了,相信很多家長朋友都會產生共鳴,網上有很多看孩子寫作業的段子和搞笑照片,在成為父母之前,可能看起來比較誇張,但是真正當了父母之後就知道,它們有多真實了。

就連岳雲鵬也沒有逃過,他發微博,配圖是自己無奈又想笑的表情,甚至還在網絡上給閨女找家教,不得不説,每位父母都想為孩子付出所有,可憐天下父母心。

其實父母發愁的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不會主動學習,他們往往都是先玩再寫作業,等到玩的過癮了,才能想起來寫作業這回事,當然,父母的提醒在孩子眼裏也不算什麼,可能十幾聲提醒之後,孩子才會慢吞吞的去學習。

其實要想讓孩子愛上主動學習,家長要利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了。

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詹姆斯有一次在他朋友卡爾森的生日上,給他送上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禮物——一個空鳥籠,並且和他打賭,説卡森會在不久之後,就會養一隻鳥在籠子裏。但卡爾森認為詹姆斯一定會輸,因為自己並不算養鳥,只會把這個鳥籠當成一個擺設。

之後,每當卡爾森的朋友到他家時,總會問他説籠子裏的鳥為什麼不見了?是不是飛走了?雖然卡爾森堅稱自己沒有養過鳥,但是朋友們都不相信,最後,卡爾森就買了一隻鳥放到籠子裏去養了。

這就是“鳥籠效應”,是指人們在偶然的機會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慣性思維的作用下,又添加了很多與這件物品相匹配的東西。

“鳥籠效應”育兒的好處

1、"鳥籠效應"能夠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被逼迫着完成一件事,都會產生想要反抗的情緒。有時候,父母為了孩子好,總是硬性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課程班,要求孩子多學些才藝、多看書,少看電視。

但是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的,所以就會與家長進行對抗,有些孩子甚至會大吵大鬧。

而"鳥籠效應"講究的是讓一個人主動去做出行動,而不是在別人的意志下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意願。

所以,通過“鳥籠效應”,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主動學習,從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興趣,愛上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 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與其每天大吼大叫地催促孩子去學習,還不如給孩子買上一些精緻的圖書、精美的筆記本放在孩子隨處可見的地方,那麼孩子更可能願意去看書,願意去寫作業。

通過“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去完成曾經不感興趣的任務,從而慢慢沉浸其中,發現學習的樂趣,長此以往,孩子就培養起自己的興趣愛好,再也不用你屢次三番的催促與經常性地和孩子生氣。

父母怎樣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自主學習

1、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投其所好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只有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有興趣,他才會快樂並長期地去做,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父母想要利用"鳥籠效應"來讓孩子主動去做一件事,前提是要明白孩子對其是否有興趣。

如果孩子對養鳥這件事是厭惡的,那再多的"鳥籠"也是沒有用的,反而會給孩子心裏添堵。因而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多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

比如,孩子如果喜歡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事情,那麼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故事書、作文書等等,放在孩子能夠容易看見的地方。如果孩子對於運動這一方面比較感興趣的話,父母可以買一些運動健身書籍和一些體育用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運動的魅力。

父母對孩子投其所好,能夠讓孩子快速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增強其自主性,使得行動的效率更好,效果更好。

2、適時引導,以暗示、鼓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的自主性

"鳥籠效應"發揮作用的是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一個物品或者一個人總是去提醒孩子有這樣的一件事情存在的時候,孩子會不由自主地開始關注這個事情,才能達到讓孩子自己去接觸並瞭解這些事物,從而選擇性的產生興趣。孩子的自主性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暗示和引導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的。

當孩子開始注意到父母為其設置的"鳥籠"的時候,父母要適當地進行引導。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喜歡閲讀、主動閲讀,則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讀物,放在孩子經常能夠看到的地方。

當孩子開始注意到這些讀物,回去翻開它們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多去注意這些書籍。

父母通過引導和鼓勵孩子來做出行動,來增強孩子對於事物的興趣,激勵其能夠繼續去深入瞭解並且進一步發展。

3、給孩子找到合適的"鳥籠"

建設鳥籠,幫助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也需要把不合適的鳥趕走,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

孩子常常在學習的同時也想着玩耍,這時候父母就需要想辦法把這兩件事分開,讓孩子放棄同階段完成這兩件事的想法,比如和孩子約定兩個小時內寫完作業可以玩一小時,兩個小時內寫完作業只能玩一小時,那麼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選擇前者,就會改變邊學習邊玩的壞習慣了。

法布爾曾説過,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在學習這件事上,父母沒辦法代替,也沒辦法逼迫孩子,但是卻可以為孩子打造一個“鳥籠”,讓孩子自己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