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朝鮮戰爭人民軍為何勢如破竹也不看看當時7個師長都是啥出身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經典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雙方經過激烈而短暫的交火後,朝鮮人民軍7個師團轉入進攻,一舉越過三八線,向當面的韓軍猛撲過去。戰前美國駐韓軍事顧問團曾斷言:“韓軍完全有能力擊退任何進攻”;時任“大韓民國國防部長”的申性模更是狂言:“我們的軍隊正在等着我們總統的命令。只要他一聲令下,我們就會在一天之內佔領平壤和元山。”

然而戰爭的進程卻令人大跌眼鏡,朝鮮人民軍在開戰四小時後就佔領了開城,第二天又攻佔了議政府,第三天更是佔領了漢城。韓軍兵敗如山倒,紛紛潰逃。英國戰地記者西德尼·史密斯對這個場面作了非常形象地描述:“我看見一些卡車上的高級指揮官坐在士兵們中間,戴着雪白的手套,一隻手握着佩劍,另一隻手擎着樹枝做雨傘。擠不上車的韓國士兵則用槍逼着老百姓脱下衣服,穿在自己身上遮住軍服,然後混雜在逃難的人流之中一路潰逃。”

那麼朝鮮戰爭為何在開戰初期就呈現出了一邊倒的局面呢?是因為朝鮮人民軍的兵力佔據優勢嗎?答案是否定的。戰前,朝鮮人民軍擁有7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團和3個不滿員的簡裝師團,另外還有5個警備旅和一個坦克旅,總兵力共135000餘人;韓軍則擁有8個步兵師,此外還有4萬警察部隊,總兵力14萬多人。單論總兵力的話,韓軍並不吃虧,甚至還略佔優勢。

那麼是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比韓軍強嗎?答案也是否定的。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源於蘇聯的援助,韓軍則全部是美械裝備,雙方在武器裝備上幾乎平分秋色,哪一方都沒有明顯的優勢。既然兵力和武器裝備都不處於下風,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韓軍在開戰初期的大潰敗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只要看看當時朝鮮人民軍的7個師團長都是啥出身就明白了。

第一師團師團長崔光少將16歲就參加了東北抗聯,曾經擔任過抗聯吉東軍分區團長;第二師團師團長崔賢少將同樣出身於東北抗聯,擔任過抗聯第2軍第1師第1團團長;第三師團師團長李永鎬少將也是抗聯老戰士,他的參謀長士張平山則出身於八路軍;第四師團師團長李權武少將出身於八路軍,他的參謀長許鳳學則出身於東北抗聯;第五師團師團長金昌德少將是抗聯老戰士;第六師團師團長方虎山少將和第七師團師團長崔仁少將都是八路軍出身。

朝鮮人民軍七個主力師團的師團長有四個人是抗聯出身,其餘三人為八路軍出身,這七人全部都參加過抗日戰爭,其中金昌德、方虎山和崔仁還參加過解放戰爭。這些人不僅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指揮水平也遠遠超出了當時的韓軍軍官。同時朝鮮人民軍的第五、第六和第七師團中的戰士全部來源於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士兵。其中第5師團的前身是四野第164師,第6師團的前身是四野第166師,第7師團則是由解放軍第156師加上139、140和141師中的朝鮮族士兵改編而成的。不論軍官的指揮水平還是士兵的作戰能力,朝鮮人民軍和韓軍相比,都要遠勝於對手,這也是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能夠勢如破竹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