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繫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與洛書也被認為是中華文明之始,其中就包含了數的奇偶分類、幻方、“等差”“等和”的排列等數學內容,本質上是古人對數與數學的樸素認識。昨晚,由河圖變形而成的弦圖,構成了一個獨具中國元素的會標,出現在第十四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開幕式主會場的主席台電子大屏幕上。
圖説:國際數學教育大會開幕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昨天19時30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自1969年創辦後首次來到中國,在華東師範大學隆重開幕。
用數學點亮科技,用數學教育點亮未來,用數學藝術奏響人類發展的美妙樂章。世界數學教育家們羣賢畢至,探索漫漫前路,中國數學教育工作者們也在努力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申辦大會 從落選到勝出
國際數學教育大會是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主辦的全球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數學教育學術會議,每四年一次。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如今隸屬於頒發數學界諾獎“菲爾茲獎”的國際數學聯盟。來自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昨晚準時在線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聆聽首場報告。本屆大會本地組委會共同主席徐斌豔介紹,北京時間晚上七點半是美國東岸的早上,歐洲的下午,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晚上,這應該是全球共襄盛會的最好時間段。
“終於開幕了。”本屆大會主席、華東師大數學系教授王建磐長長舒了一口氣,“因疫情拖了一年,但誰能想到,中國為了申辦這個國際數學教育界的最頂級大會,付出了多麼大的艱辛、誠意和努力啊。”
王建磐説:“中國曾於2006年首次申辦2012年的第十二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未能獲成功。到了2013年6月,在華東師大舉行的‘未來十年中國數學教育發展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提出,必須再次申辦這個國際性學術大會。同年10月,在提請中國數學會同意後,我們向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表達了中國申辦第十四屆大會的意向,併成立了由我主持、華東師大數學教育團隊為主要成員的申辦委員會,隨即又遞交了正式申辦報告。2015年5月25日至29日,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和辦公室主任等組成考察團,來滬現場考察我們的申辦條件,聽取中方的申辦彙報和對相關承辦事項的答辯。幾天後的5月30日至6月2日,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在中國澳門召開年度工作會議,會上經認真討論並最終投票決定,上海得票超過澳大利亞悉尼和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贏得第十四屆大會的舉辦權。”
數學真諦 從求解到守護
王建磐至今仍記得,在1988年舉行的“21世紀數學展望研討會”上,我國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號召“21世紀中國要建成數學大國”,被人們稱作“陳省身猜想”,在數學界廣為流傳。陳省身認為,從物質上來説,研究數學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數學需要的經費最低,搞數學的人在家拿支筆和幾張紙就可以做。另外,從歷史上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數學才能是不容懷疑的,而且數學這門學問很個人化,對中國人非常適合。美國一流大學數學研究院的優等生大部分是華人。現在國際數學界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的數學研究正在進入一個黃金期。在2018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共有12名中國人登台做了45分鐘的報告,其中有5名來自中國,其餘的7名便是由中國赴海外工作的數學家。當時與會的世界數學家們驚呼,中國數學界迎來了黃金一代,而且人才輩出,中國數學大放異彩的時候即將來臨。
王建磐説:“現在中國已經基本建成了數學大國,但還不是世界數學強國,這也迫使中國的數學科研人員必須奮起直追,不斷前行。”
中科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田剛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數學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培養了一批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人才,也從世界上引進了一批數學家,中國在數學領域的研究水平提高很大,有的還達到了國際領域水平。比如,我國幾所頂尖大學數學學科的國際排名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我國數學專家每年在國際數學四大頂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比十多年前有了成倍增加;我國40歲以下青年數學家的數量和科研成果水平,在亞洲完全可以傲視羣雄。當前我國數學領域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如果與歐美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此時此刻在我國舉辦第十四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正當其時,可以讓中國很好地學習、借鑑世界先進的數學教育、數學發展的成功經驗。
昨天21時,論壇進入報告環節,至7月18日大會閉幕,期間將舉辦五大類約500場學術會議和活動。昨晚,世界著名數學家、2010年菲爾茲獎得主、法國亨利龐加萊研究所賽德里克·維拉尼,一如既往地長髮飄逸,在線做了首場報告,題為《社會學中的數學》,闡釋他對數學真諦的理解。他説,大多數時候數學家是隱藏在幕後的,但又十分受人尊敬。數學家在社會中一直扮演着“特權”角色,既是“求解問題”的人,又是一門藝術的“守護者”,他們深深依戀迎接觀點挑戰的數學價值。
奧數之爭 從“全民”到“精英”
從數學大國走向數學強國,必須首先夯實數學教育的基礎。但是,數學教育特別是對有數學天賦的青少年開展“早慧培養”,這條路並不平坦。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待奧數教育的爭議與彷徨。
在本屆數學教育大會最後一天的發言中,上海市核心數學與實踐重點實驗室主任、華東師大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熊斌教授將做主旨發言,暢談對中國資優生開展數學教育的模式與路徑。
大會前,熊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近年來幾何教學在我國中小學課程中有所削弱,缺乏邏輯推理訓練妨礙了學生推理與證明技能的發展,已引起了數學教育界的憂慮。又比如,數學競賽題常常要求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識別和使用數學思維中的“關聯”,能選擇、應用和轉換數學的表徵,靈活轉換命題以解決問題,但現在出現了談奧數“色變”的現象。更重要的是,數學競賽提供了大量的“問題解決”的訓練素材,這些題目往往不能簡單地套用課本的公式或定理完成求解,而是需要一定的數學洞察力與創造性思維。
長期以來我國對青少年數學競賽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且容易“順風轉”。熊教授表示,關於數學競賽“全民化”,我國學者持有多種見解。有人提出數學競賽教育應面向全體中學生,使學生感受靈活的思維方式,受到解題藝術的薰陶。也有人認為,數學競賽只適合約5%的“精英少年”,應當控制影響面。其實,正如體育運動一樣,全民運動是為了強身健體,而專業運動員則要求有成績的突破。同樣地,就數學普及功能而言,數學競賽題完全可以面向廣大中小學生,但從發現和選拔人才的角度而言,數學競賽的確只適合於有濃厚興趣和較強數學能力的少數學生。如果強求大多數學生投入到高水平的競賽訓練中,是違反教育規律的。還有一點必須引起數學教育界的重視,那就是如何既讓超常學生髮展數學能力,又始終保持對數學的興趣。
那麼,讓中國數學教育領先世界的“方程”又該怎樣求解?今晚,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榮譽教授顧泠沅,將向世界報告他歷時40餘年開展的上海市青浦區數學教改實驗。顧泠沅也是繼華羅庚之後第二位在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上作報告的中國人。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