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版的美國“戰狼”,陸戰隊的悍將約翰·巴斯隆的傳奇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煎熬戰,參戰的同盟國軍隊在這場經受人性考驗的爭奪戰中,湧現出了一批不畏犧牲、勇敢堅強的英雄人物。他們作為正義的代表,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貢獻着自己的英雄事蹟。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一位平凡普通的英雄。他就是約翰·巴斯隆,一位美國海軍陸戰隊軍人,他用他的英勇壯舉詮釋了什麼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916年11月4日,約翰·巴斯隆(巴西隆)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水牛城的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父親薩爾瓦託雷1903年從意大利移民到美國,最後在新澤西州的拉瑞騰定居。母親朵拉雖然在美國出生,但也是一名意大利移民後代,在一次社區舉辦的教會活動中,薩爾瓦託雷結識了年輕的朵拉,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三年後二人喜結連理,小巴斯隆就是夫婦倆的第6個孩子。
巴斯隆出生不久,就跟隨父母來到了老家拉瑞騰生活,並在當地的聖伯納教會學校就讀。雖然小巴斯隆學習刻苦努力,但由於家庭負擔太大(10個孩子),因此在他15歲初中畢業之後,他就無奈地與自己的學校生涯説了再見。
為了養活自己,巴斯隆到一所鄉間保齡球俱樂部去當球童。不久後,當看到軍隊招聘士兵的廣告時,巴斯隆沒有多想就報了名。1934年,經過一系列的體檢和測試之後,巴斯隆正式成為軍隊的一份子,被派到傑伊堡的第16步兵團服役,不久他又被調往第31步兵團。在服役期間,巴斯隆與戰友被派往太平洋的菲律賓去駐防,這一去就是整整3年。
在菲律賓,巴斯隆迷上了一種運動:拳擊,他覺得作為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子漢,用拳頭來展現力量和勇氣是再合適而不過的了,於是在部隊裏,他學習了一身的拳擊技能。經過不斷練習,他的拳擊水平越來越高,許多人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後來在軍隊舉行的拳擊比賽中,巴斯隆一鼓作氣淘汰了所有的選手,拿到了最後的冠軍。這時的巴斯隆已不是那個略顯羞澀、稚氣未脱的“菜鳥”了,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一個光榮勇敢的美國士兵。
1937年,服役期滿後的巴斯隆回到了美國,退伍後的他來到馬里蘭州的雷斯特斯鎮當了一名普通的貨車司機。那段時間,巴斯隆一直都在回憶在菲律賓服役的日子,他也希望能夠再一次回到軍營的懷抱,再次成為一名光榮的戰士。
不久之後,巴斯隆提出了辭職,準備重新參軍回到菲律賓服役。他這一次選擇的不是之前的陸軍,而是海軍陸戰隊,原因是他認為去海軍陸戰隊要比去陸軍能更快地調到那裏。1940年7月,他來到巴爾的摩的海軍陸戰隊基地報到,在新兵訓練中心完成軍事訓練後,他和其他入伍的新兵一起又來到匡提科基地和新河航空基地進行升級進階訓練。訓練結束後,部隊高層將巴斯隆送到了古巴的關塔那摩基地等待實習分配。
但就在這時,日軍發動了對珍珠港的突襲,美軍死傷慘重,曾經想“隔岸觀火”的美國,這回被徹底捲了進來。不久,羅斯福總統在國會發表了著名的演説《一個恥辱的日子》,國會也毫無懸念地投票同意對日本宣戰。日軍的瘋狂行為徹底激怒了美國民眾的怒火,而巴斯隆和他戰友們也準備把復仇的力量加倍奉還給囂張至極的日本軍國主義者。1942年初,巴斯隆被歸入海軍陸戰隊第1陸戰師第7團第1營的D連,被派往南太平洋的瓜達卡納爾島進行作戰。自此,屬於巴斯隆的故事即將拉開序幕。
1942年10月24日,瓜達卡納爾亨德森機場的美軍陣地上迎來了一羣“不速之客”——日本陸軍第2師團的一個3000人的聯隊。而在陣地上,巴斯隆與戰友們屏住呼吸,也在等着這些法西斯狂熱分子的到來。
早在開戰前,士兵就在營長普勒的帶領下挖深戰壕,加高沙袋,還在鐵絲網上掛滿了一堆“小玩意兒”——碎鐵片。敵人如果不小心碰到這些鐵片,就會發出聲響,這就給美軍士兵提了個醒。為了保證視野開闊,士兵們還砍掉了陣地前的草木,巴斯隆與另一位戰友各操作一挺勃朗寧M1917重機槍,這樣就形成了交叉火力,可以給日軍極大地殺傷。
當晚大戰正式開始,蜂擁而來的日軍用手榴彈、機槍、迫擊炮不斷地轟擊美軍的陣地,美軍也用加蘭德和重機槍進行着“回應”。日軍的進攻十分瘋狂:第一排的士兵趴在鐵絲網上,形成了一排人肉踏板,後面士兵踩在他們身上向美軍衝去。巴斯隆這時操縱着重機槍,不斷地向日軍士兵掃射,不久日軍的屍體就堆積成山。為了整理機槍的視界,巴斯隆不得不一邊用手槍向抵近的日軍射擊,一邊推開日軍屍體整理陣地。
近似於肉搏般戰鬥持續了兩天兩夜,巴斯隆不停地在兩挺機槍中變換着位置,甚至還在黑暗中修好了一挺發生故障的機槍。但日軍的人數和火力實在太兇猛,15名美軍士兵最後只剩下3人——有2個人還受了傷無法戰鬥。陣地上此時就只剩下巴斯隆一人。於是巴斯隆利用兩挺機槍和腰間的手槍單槍匹馬地與日軍展開了戰鬥。戰鬥中,機槍的水冷筒已經滾燙無比,巴斯隆想抱起槍轉移位置,卻發現腰間的石棉隔熱手套找不到了。這時巴斯隆直接用手托起槍管,邊開槍邊向新的陣地轉移,他的手和手臂因此被嚴重燙傷。
戰友納什·菲利普斯在戰鬥中失去了一隻手,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提到巴斯隆時説道:“三天三夜他都守在機槍旁,不分晝夜、不眠不休、也不吃東西。他佔據了一個好的火力點,所有的武器都用上了,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菲利普斯受傷後,巴斯隆趕忙過來查看,那時的他“赤着腳,襯衫袖子也捲了起來,.45柯爾特手槍塞在他的腰帶上,眼睛像火一樣紅,他的臉因為睡眠不足而變黑“。
終於,在第4天的早晨,巴斯隆打光了他最後一條機槍子彈鏈,陣地前也鋪滿了日軍的屍體——日本人實在抵擋不住這位美國大兵的火力,紛紛撤退了。戰後統計,巴斯隆這一戰消耗了30000多發子彈,擊斃的日軍人數無法記錄,從幾百人到兩千人的説法都有,至今依然莫衷一是。但這已不再重要,巴斯隆一己之力對抗日軍進攻,這種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是他“一戰封神”的關鍵所在。
戰鬥結束後,為了表彰巴斯隆的功績,美國政府授予他國家最高榮譽——一枚榮譽勳章。他凱旋歸來後,受到了眾人的歡迎,每到一處,迎接他的都是民眾的鮮花與掌聲。他的慶祝會上也吸引了數千人蔘加,包括政界人士、名流和媒體記者,《生活雜誌》等知名媒體還專程報道了此事。
巴斯隆此後在全美各地進行演講,為戰爭進行募捐。雖然此時的他已經榮譽等身,但是他依然無法忘記戰場上的戰友,依然想要回到前線去作戰。於是他向上面申請希望重回到部隊,但陸戰隊高層拒絕了他的請求,表示“國內戰線”比太平洋戰線更需要巴西隆的幫忙,還給了他一筆佣金,但他卻予以婉拒。後來巴西隆的長官還給了他一個新兵教官的職務,再次被他拒絕。
當他再一次提出報效國家,再次參軍的請求時,美軍高層終於同意。1943年12月27日,第三次參軍的巴斯隆來到加州潘德頓軍營受訓,在那裏他遇到了他的摯愛——陸戰隊後備役女中士蕾娜·瑞吉,兩人於1944年7月10日完婚,在岳父母的農場度完蜜月後,巴斯隆離開了家人前往前線作戰。
到達戰場後,巴斯隆加入了第5陸戰師27團1營C連,隨後參加了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9日,作為機槍小隊長的巴斯隆帶領隊伍從硫磺島紅2灘登陸,與日軍展開戰鬥。戰鬥中的巴斯隆不改英雄本色,單槍匹馬地解決了敵人不少防禦工事和士兵。當他來到上機場邊緣準備作戰時,一枚迫擊炮彈突然落在他的面前,爆炸的碎片當場奪去了他的生命,那一年巴斯隆僅僅28歲。
他犧牲後,美軍為表彰他在硫磺島戰役中的優異表現,追授他海軍十字勳章,他也是美軍歷史上唯一一位同時持有榮譽勳章和海軍十字勳章的軍人。他被安葬在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家鄉的數座建築和街區,以及美軍的一艘驅逐艦也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約翰·巴斯隆,這位英勇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用他短暫的人生彰顯了作為一名軍人的職責所在。他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激勵着無數美國青年,投身沙場,建立功勳。他的無私忘我精神也永遠會被所有正義的人所銘記,就像戰友菲利普斯所説的那樣:“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在我心中他永遠沒有死去!”
參考資料:
1.《太平洋戰爭》
2.《約翰·巴斯隆:孤膽英雄》
3.《二戰美軍人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