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芬蘭經驗探討教育創新該如何面向未來?
11月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承辦的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以下簡稱“教博會”)衞星會議系列在線活動之“芬蘭100(HundrED)教育創新論壇”在雲端圓滿舉辦。
“芬蘭100”創始人薩庫·圖爾米寧,“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課”(For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Every Life Lesson,簡稱FUEL)項目創始人迪帕克·拉莫拉,“我的機器”全球基金會(The MyMachine Global Foundation)聯合創始人皮特·格利蒙佩在論壇上就芬蘭教育創新經驗和優秀教育創新成果進行分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張卓玉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康長運博士,以及北京市中關村第四小學校長李曉琦博士共同對芬蘭100教育創新經驗進行解讀和點評。
芬蘭的基礎教育舉世矚目,芬蘭學生屢次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斬獲佳績,被譽為“全球第一的教育”。儘管芬蘭擁有運行良好、組織完善、世界一流的基礎教育體系,但自2000年以來,芬蘭的教育工作者們還是一直不停地思考一個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嚴肅課題:怎樣才能使國民擁有適應未來社會的素質和能力?在芬蘭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際,教育創新的種子也在芬蘭這片土地上不斷孕育、成長、傳播。2016年,芬蘭非盈利機構“芬蘭100”(HundrED)受政府資助,探索未來100年的教育將會是什麼樣子。該研究被作為2017年芬蘭獨立百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致力於發現和傳播(包括培育和資助)優秀K12教育創新項目,通過良好的教學改革來改善教育。
什麼是好的教育創新項目,評估優秀教育創新成果應當遵循哪些標準,是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創研院”)在舉辦歷屆教博會的過程中,發現、遴選、培育、應用、推廣優秀教育創新成果所關注的核心問題。為此,創研院將“芬蘭100教育創新論壇”作為本次衞星會議系列活動中國際教育創新前沿系列論壇的第一站。
薩庫·圖爾米寧:不確定的世界,教育如何走向未來
在主題為《不確定的世界 教育如何走向未來》的演講中,薩庫·圖爾米寧對“芬蘭100”教育機構的背景、任務目標、價值取向,以及對未來教育發展方向的判斷等做了介紹。“芬蘭100”是一家總部設在赫爾辛基的全球非營利教育機構,其目標是鑑別那些有影響力和可推廣的教育創新成果並幫助他們傳播,其價值理念是幫助每個孩子在生活中茁壯成長。他們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應該捆綁在學校上,而應該在於2030甚至2040年如何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乃至危機,比如新冠疫情、全球變暖等。因此,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再是分數,不再是能否考上大學,而是孩子是否具備抗逆能力、好奇心、創造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鑑於此,未來教育即將發生重要的變化,教育變化的速度理應跟上世界變化的速度。然而,教育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才開始。未來的教育創新需要聚焦在四個領域,包括如何提升教育實踐工作者的領導力、如何讓創新在教育實踐層面落地、如何對創新成果進行評估以及如何從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兩方面改善學習環境。
進一步我們還需關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是擴大基礎教育規模的同時必須關注教育所面對的不同場景,創新應該能夠在不同場景下都保持良好運作;其二是時刻保持緊迫性;其三是需要有雄心勃勃的意志;其四是合作,尤其是全球合作。教育系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態系統,全球教育生態系統所面臨的挑戰實際上是相同的,唯有增進合作才能夠有效提升教育創新成果的影響力,並促進成果的推廣。這也是“芬蘭100”和教博會的共同初衷。
迪帕克·拉莫拉: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課
“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課”項目是要通過“沉浸式學習”幫助中小學生髮現身邊的教育故事。迪帕克·拉莫拉表示,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價值。在教育系統中,如果我們能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支持,讓他們帶着一個值得一提的故事離開學校,可以在往後的生活中不斷講述,這將成為他們人生的指引,他們的個人頌歌。該項目秉承參與式的創新教學風格和欣賞方式,讓學生組成一個智慧團隊,運用21世紀的電影製作、數據分析、設計和採訪技巧,去採訪學校裏的每個工作人員,瞭解他們的故事,以宏偉的方式將故事記錄下來,形成一個“檔案”,在他們整個學校,世世代代年復一年地使用。鼓勵學生和他們每天見到的榜樣建立聯繫,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從他人身上的閃光點中挖掘自身的天賦技能。
皮特·格利蒙佩:以“項目學習”為基礎構建“小、中、大學生”協同合作的“夢想機器”
皮特·格利蒙佩給我們分享的是“我的機器”全球基金會的創新項目,該項目主要圍繞建造夢想機器展開,以“項目學習”為基礎構建“小、中、大學生”協同合作的“夢想機器”。秉承的理念是,在學校裏有想法很重要、很有趣,永遠不要害怕分享你的想法,並要通過合作將想法付諸實踐。為實現學生“夢想機器”的構建,項目運行通常包含以下步驟:第一步,向小學生提問;第二步,邀請大學生加入,圍繞小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設計並把問題轉化為專業化的概念;第三步,邀請中學或者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加入並幫助設計便於計算機程序化實施的具體方案。最後,依據工作方案幫助小學生逐步實現夢想設計。皮特·格利蒙佩分享瞭如“消滅惡魔”機器人,“滑梯式樓梯”等成果以説明項目是如何實施的。該項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創造力、創業能力、合作能力等21世紀核心能力。
李曉琦點評:教育創新國際合作,要聚焦本土教育,要具備跨文化特徵
李曉琦校長的點評聚焦在三個方面。其一,“芬蘭100”的價值觀與教博會的理念高度契合,包括服務於怎樣的教育目標,未來的需要與當下的衝突構成怎樣可行動的空間等等。“芬蘭100”和教博會作為教育創新平台,通過數據和標準對教育創新成果進行評估和遴選,並讓教育創新供給和需求得到很好的對接,同時在不斷迭代過程中保持成長。其二,芬蘭教育創新案例聚焦了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以跨文化、跨國的教育創新案例為基礎,提供了一套快捷、規範和流程化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案例與“芬蘭100”教育創新成果遴選標準高度契合,即滿足教育創新成果的可影響和可推廣。其三,如何參與到全球合作當中,不僅僅需要教育創新成果的跨文化應用,更需要從設計和行動階段就開始展開國際合作,讓全球各方參與到教育創新課程設計等過程中,既聚焦本土教育問題,又兼具跨文化特徵。更重要的是能夠讓老師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加專業性,為可持續發展賦能。
張卓玉解讀:創新源自於追求,追求源自於情懷
張卓玉教授圍繞“芬蘭100”教育創新分享內容提出了若干基本本質性問題,即創新的基礎是什麼?創新的前提是什麼?為何部分人羣充滿創新的活力和智慧但許多人缺乏這種創新的能力,以及原因是什麼?張卓玉教授認為創新源自於追求,追求源自於情懷。創新活力、智慧和能力的背後是對美好人生、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這種追求能夠激活智慧和熱情。更進一步,這種嚮往和追求源自於對人性的反思和社會的思考。創新表象的背後是對社會、人生的深度思考。只有創新者堅信更偉大、更美好的事物是存在的,關注社會變化、公平公正、社會不確定性等更上位、更原則性的理念和思考,他們才會有動力去追求和實現這樣的美好。
康長運解讀:教博會平台將積極推動中國教育創新者與世界同行
康長運副院長表示,“芬蘭100”是推動芬蘭教育創新的機構,從芬蘭教育創新的經驗分享中,我們能夠獲得多種啓示。“芬蘭100”與創研院所推動的教博會平台屬於同一類事業。一方面,中國教育創新事業正與世界同行所做的工作接軌;另一方面,這也提升了廣大中國教育創新實踐工作者的緊迫感。“芬蘭100”不僅能夠推動本國創新,還能夠發現國際先進教育創新經驗並將這些經驗推向世界。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發達的經濟體量和眾多的人口,但在教育中卻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何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創新經驗中汲取養分,融合到我國教育創新實際中,解決本土問題,並以更大的勇氣、決心和姿態與世界教育創新同行站在一起,尋找並解決共同面對的教育問題,激發我國廣大教育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教育創新熱情,是面向未來和應對不確定性所需應對的根本挑戰。教博會平台將積極推動中國教育創新者與世界同行,通過該平台將國際教育創新經驗進行分享,並引領中國優秀教育創新經驗和智慧走向世界。
本次芬蘭100教育創新論壇呈現了芬蘭教育創新的動態、鮮活的教育創新案例,多元化的嘉賓背景,有助於教育工作者展開教育創新實踐的國際比較和思考,為深入思考優秀教育創新成果的遴選標準和孵化過程、如何在實踐中應用及推廣優秀教育創新成果、如何發動各方力量為教育創新成果的孵化提供多維度的支持和參考。(文/雷後蘭、劉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