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十大名將我軍佔三,徐向前只能排第四,第一位無人不服
黃埔軍校始建於1924年,初時是為了革命軍北伐培養和訓練軍官幹部,全稱為中國陸軍軍官學校,後因選址於廣東黃埔,所以又名黃埔軍校,一共承辦23期,培養出了包括訓練班和分校在內的23萬餘名畢業生,但國共第一次合作開辦培養的一至六期學員都闖出了不小的名聲,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主力軍,因此在民間也傳出了黃埔十大名將的説法。
第十名:戴安瀾
戴安瀾
22歲黃埔三期畢業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和保衞長城抗戰,抗日戰爭開始後升任旅長一職,參加過血戰台兒莊、徐州和武漢會戰,於1939年積功升任少將師長後,接任杜聿明麾下全國唯一一支機械化步兵師。
在1942年率部遠征緬甸,於同古會戰中,僅付出800餘人傷亡的極小代價,就換取全殲日軍4000餘人的輝煌勝果,但遺憾的是,戴安瀾凱旋歸國途中突然遭到流彈襲擊,不幸以身殉國,年僅38歲,南京政府追贈他陸軍中將軍銜,解放後國家追授他革命烈士稱號。
第九名:杜聿明
杜聿明
陸軍中將,21歲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很快就在東征陳炯明和北伐戰爭中揚名立萬,東北全面淪陷後,杜聿明親自率部發起長城保衞戰。
抗日戰爭時期,杜聿明升任副軍長,收復廣西南寧,血戰18天拿下崑崙關大捷並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抗戰以來首次酣暢淋漓的勝利大捷。
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奉命開赴東北參戰,曾三次戰敗林彪,尤其擅長現代戰爭的閃電戰法,在1949年1月份結束的淮海戰役中被粟裕俘虜,於1981年因身患腎衰竭病遺憾離世。
第八名:鄭洞國
鄭洞國
陸軍中將,25歲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後,參加過北伐和東征戰鬥。
1933年,日本先奪東三省後佔熱河,鄭洞國奉命北上參加長城保衞抗戰,戰中裸衣提槍衝鋒,士氣大振,重創敵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鄭洞國調任杜聿明麾下當師長,先後轉戰河南、河北、江蘇徐州、山東台兒莊、江西南寧和湖南長沙等地,南征北戰衝鋒在前,始終沒有負傷,福將之名當之無愧。
於1948年遼瀋戰役時,在長春城破之際,放下武器起義投誠。
第七名:宋希濂
宋希濂
18歲黃埔第一期畢業後,參加過東征陳炯明和北伐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宋希濂出任少將警備司令職務,先後轉戰參加了上海淞滬、江蘇南京、雲南昆明、河南蘭封、湖北武漢和遠征緬甸等戰役,被譽為“黃埔之光”,在抗戰後被授中將,是蔣介石真正的嫡系大將。
在解放大西南時,被劉伯承俘虜於四川西昌的大渡河畔。
第六名:王耀武
王耀武
25歲畢業於黃埔第三期,參加過二次東征和二次北伐,在中原大戰立下赫赫戰功。
1932年,王耀武升任少將旅長,先後在譚家橋和懷玉山參與圍剿紅軍第十軍團,送給粟裕生平最大的一次慘敗。
抗日戰爭時期,王耀武先後在上海、南京、長沙、江西、湖北等地打滿全場,於1945年親自指揮打出湘西雪峯山大捷,兩個月潰殲敵軍十萬餘人,繳獲戰馬、步槍、機槍和火炮等軍需物資裝備不下20餘噸,人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並獲得蔣介石親賜“中正劍”,於1948年被徐世友攻破濟南後生擒活捉。
第五名:陳賡
陳賡
黃埔一期優秀畢業生,紅軍時期當過四方面軍的參謀長,地位僅次於徐向前。
抗日戰爭開始後,調任劉伯承129師麾下當旅長,先後轉戰山西的娘子關、黃崖底、神頭嶺以及河北冀南的香城固打出大捷,所向披靡,打得敵軍聞風喪膽。
日軍曾在其坦克上掛上“專打386旅”的條幅,被陳毅讚譽為我軍最會打仗的五位將軍之一,於建國後被授銜為開國第四大將。
第四名:徐向前
徐向前
黃埔一期優秀畢業生,1931年當上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參加過川陝根據地的建設和兩萬五千里長徵。
抗日戰爭短暫出任129師副師長,全殲敵軍5000餘人,粉碎鐵壁合圍大掃蕩後,轉戰河北冀南創建革命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徐向前帶病指揮打出解放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大捷,於建國後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
第三名:胡璉
胡璉
黃埔四期優秀畢業生,與西北王胡宗南並稱為“金門王”26歲就曾擊敗彭德懷和林彪的兩個師後,升為少將師長。
在抗日戰爭中掩護海軍在長江佈雷,炸沉敵軍軍艦60餘艘,鄂西會戰堅守石碑,確保了鄂西大捷,並在1945年轉戰湖南湘西,打出了雪峯山大捷,戰後胡璉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第二名:關麟徵
關麟徵
黃埔一期優秀畢業生,抗日戰爭時期出任軍長職務,率部參與並指揮打出了河北保定、山東台兒莊、武漢和長沙會戰。
在台兒莊殲敵1400餘人,被稱為“關鐵雄”,在武漢阻擊日軍十幾天,被日軍稱之為遭遇到的最強勁之敵。
第一名:林彪
黃埔四期優秀畢業生,23歲當軍長,25歲當軍團長,被譽為“紅軍之鷹”。
抗日戰爭時期,率先打出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與指揮了解放東北遼瀋、華北平津等戰役戰鬥大捷,從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打到四季如春的海南島,連戰連捷,功勳赫赫,於1955年48歲時被授予開國第三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