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別再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了!“阿爾伯特”實驗,讓父母不得不警醒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經典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這句話可以説是當代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真實寫照,同樣的題型上次剛講過,這次又忘了;有時候拼盡全力去教,娃還是一竅不通。

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們幾乎愁白了頭,輔導作業時不免''逐漸崩潰'',怒氣不斷蓄力……情緒一旦失控,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不過,我們要明白,對孩子發火這種行為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案例

睿睿是一名男寶,幼兒園不能進行超前教育,而爸爸媽媽也沒有給他做幼小銜接,所以他上小學的時候是非常手足無措的。睿睿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辦,上課根本聽不懂老師説什麼,別的同學都已經在學新內容了,他卻在跟舊的知識作鬥爭。

上課聽不明白,寫作業便成了睿睿的頭號大敵。媽媽是個急性子,在她看來,孩子的作業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睿睿卻十分吃力、總是做錯,有些題目講好幾遍也依然不懂。

難道自己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笨嗎?睿睿媽恨鐵不成鋼,越輔導越是生氣。尤其是在看到之前教過的一道題,睿睿又做錯了,她忍不住衝兒子發火:''你是豬腦子嗎?這道題我上次剛講過,怎麼這次還是一點都不會?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個笨的!''

睿睿看着表情憤怒的媽媽,被嚇得嚎啕大哭,一邊抹眼淚一邊安靜聽着媽媽的責罵。

自那之後,睿睿變得異常安靜,不再像以前那麼活潑了,甚至開始產生厭學的情緒。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時經常有走神的情況,要麼就是打瞌睡,遠沒有以前那麼認真聽講。

有名的''阿爾伯特''實驗

''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所進行。

説到華生,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説到''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你一定有所耳聞,而華生,就是這個理論的創始人。

華生曾表示:''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番話的實踐支撐,是圍繞一名8個月大寶寶展開的實驗,這個寶寶名叫阿爾伯特。

這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

實驗開始前,華生和助手雷納對寶寶阿爾伯特進行了基礎情感測試,讓他跟兔子、小白鼠、狗狗、棉絮等物品接觸。這時阿爾伯特並未產生排斥情緒,甚至會因為好奇而跟小動物們互動。

2個月後,當阿爾伯特想跟小動物們玩耍時,華生會立刻擊打鐵棒,製造出嚇人的刺耳響聲,把寶寶嚇得不輕,直接放棄接觸小動物。

之後,每次只要阿爾伯特想觸碰小動物,華生都會在他身後用鐵錘敲擊鐵棒,讓他感到恐懼。這樣的行為反覆幾次後,小小的阿爾伯特對小動物完全沒有了親近的意思,反而一看見小動物就驚恐不已,哭着躲避。

這表明,阿爾伯特的心裏,這些毛茸茸的小動物已經等同於刺耳的巨響,他恐懼巨響,所以也開始恐懼小動物。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一樣事物跟孩子恐懼的東西結合到一起,那麼那樣事物也會驚嚇孩子。

家長輔導孩子時也一樣,倘若父母總是怒氣騰騰地發火,孩子會感到恐懼,並且開始厭惡學習,因為那意味着父母會對自己發火。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別再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了。

因為你不但收穫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可能會傷害孩子,也會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成績越來越差。

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1、孩子厭學

父母發火,出發點也許是為了激勵孩子,可這些吼叫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他們會以為,都是因為學習,父母才會對自己產生不滿。

所以,孩子會慢慢產生厭學情緒,在寫作業、課堂中出現消極甚至逃避的行為,以此避免家長的吼叫。

2、孩子抑鬱自卑

澳洲兒童與青少年研究聯盟(Australian Research Alliance for Children and Youth,ARACY)的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澳洲兒童在家裏經常需忍受父母對自己的''吼叫'',或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吼叫。這對孩子的精神產生了巨大壓力,甚至會導致焦慮、抑鬱以及學習成績下降。

父母嚇人的怒氣、貶低的語氣,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感到莫大的壓力。壓力積攢久了,孩子無力緩解,就會慢慢演變成負面的情緒,導致孩子變得焦慮和抑鬱。

甚至有些心理壓力過大的孩子,會因為考得不好而產生輕生的念頭。曾經就有位12歲的女孩期中考試沒考好,留下一封遺書後了結了自己的生命,遺書中滿是自責和痛苦。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研究所曾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道》,報告顯示,每5箇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想過要自殺,佔樣本數的比例高達20.4%。其中,父母的期望和學習壓力是孩子自殺的首要原因。

3、親子關係受挫

你的吼叫將使得孩子產生懼怕感,雙方間有了距離,孩子自然無法像以前那樣親近父母。在父母發火的時候,孩子會變得戰戰兢兢,敏感的孩子還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跟父母溝通交心。

輔導孩子作業時,父母怎樣做更好?

1、有控制情緒的能力

心理學家賀嶺峯曾説,''當我們陷入問題或情緒當中時,更應該把自己抽身出來,冷靜地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懂得控制情緒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正如這位心理學家所説,當輔導孩子感到生氣時,家長要及時抽身出來,

思考自己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什麼

,而不是大吼大叫發火。

唯有控制好情緒,家長才能跟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輔導作業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2、不要吝嗇鼓勵

艾米·麥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書》中指出:''事實上,孩子任何優良的行為、任何微小的進步都值得鼓勵。如果你能堅持下去,任何來自你的鼓勵,都能激勵孩子更為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孩子年紀雖小,卻也需要獲得尊重和認可,而來自父母的認可,會讓他們被激勵。比如,上一次説過的問題,如果孩子有進步,那麼我們要適時地鼓勵;當孩子自覺完成作業時,我們也要具體地表揚他,使他主動地保持這個良好的行為。

父母學會控制情緒,孩子更優秀

懂得控制情緒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更有優勢,並且孩子也能學習到控制情緒的能力,成為內心平和、情商高的人。

今日互動話題: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你是怎麼控制情緒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