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是一種熱帶常綠喬木,它不僅是香水、花露水等高級化妝品的主要原料,還是十分重要的藥材,其性温味辛,有温胃降逆的功用,常被醫家用來治療胸腹脹悶等病症。
同時,丁香在牙科藥物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防腐鎮痛劑。
作為世界上丁香的主要產地,桑給巴爾島常年產量均在一萬噸以上。
實際上,桑格巴爾並不是丁香的最早產地,它的故鄉應該是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羣島。
那麼,它是如何從印度尼西亞來到了萬里之遙的東非的呢?
這一切,還要從大航海時代説起。
我們知道,近代歐洲的興起和航海業的發展密不可分,而航海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尋找香料。
英國作者吉卜林曾説過這麼一句話:東方與西方本來從不會相遇,使得他們之間交流上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香料。
1610年到1640年,東南亞地區的丁香出口是每年400噸。
按照當時望加錫的售價算,單這一項就能給東南亞地區每年帶來7.5噸白銀的收入。
1656年,經過激烈的商業和武力角逐,荷蘭殖民者對丁香實現了壟斷。
後來,為了將這種壟斷進行到底,荷蘭人對丁香幼苗的流散實行了嚴格的管控,所有的丁香生產都被集中到了特定的區域。
法國人見丁香的利潤巨大,也想分一杯羹,遂絞盡腦汁地偷運出了一些丁香幼苗,並將其栽植到了毛里求斯等地。
後來,歐洲殖民者侵入非洲,他們發現桑給巴爾島降雨充沛,比毛里求斯還適合種植丁香。
於是,他們便將丁香樹栽植到了桑給巴爾。
這裏要備註一下,桑給巴爾在大規模種植丁香樹之前,這裏還是臭名昭著的奴隸貿易的交易中心。
具體來説,就是歐洲殖民者將東非的奴隸們彙集到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港口後,便會將奴隸們運到海峽對岸的桑給巴爾島進行拍賣,然後再運往世界各地。
據説,每年從這裏拍賣出去的奴隸都有數萬到數十萬不等。
這兩種因素一疊加,桑給巴爾簡直成了香餑餑。
1822年,英國殖民者來到了非洲。
打着“禁止奴隸貿易”的幌子,他們乘坐軍艦對東非地區的地理狀況進行了細緻地考察。
當時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歐洲開往印度洋和遠東的商船必經好望角以及非洲東海岸,桑給巴爾島有純淨的飲用水和可口食品可作補給,是公認的中繼站之一。
這一點,英國人也注意到了。
於是,為了入駐桑給巴爾島,英國人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藉口:廢除奴隸貿易。
英國人武力強大,桑給巴爾島只能順從。
1858年,桑給巴爾老蘇丹病逝,英國人又藉口調停王位之爭,扶持了比較聽話的代理人上台。
從此,英國一家獨大,基本控制了桑給巴爾丁香種植權和銷售權。
德國殖民者是後起之秀,自普法戰爭之後,基本上代替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軍事地位。
因為早年的分裂,使德國沒有機會參加到大航海時代的掠奪。
現在統一了,他們也想跑到海外,掠奪些殖民地來發展經濟。
因為海外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光了,他們只能從其他列強嘴裏奪食,桑給巴爾即是其中之一。
卧榻之側能容他人酣睡?
可是,英國人卻忍了下來。
因為英國人樹敵太多了。
在蘇丹,馬赫迪起義漸成燎原之勢,搞得英國人焦頭爛額;
在埃及,英法兩國的關係也因蘇伊士運河而緊張不已;
在阿富汗,沙俄貪得無厭,吞噬了帕米爾地區還不算,又將目光對準了印度。
如此境況,英國人不敢再樹強敵,對德國人的入侵只好沉默不語。
到了1889年,英國人再也忍耐不了了。
因為在這一年,德國人侵入了烏干達。
烏干達是尼羅河的發源地,尼羅河又是埃及的命脈。
這意味着,德國人很有可能染指蘇伊士運河。
其實,德國人對烏干達興趣不大,主要是想拿它和英國談判。
因為歐洲大陸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它的宿敵法國人和俄國靠的很近。
因此,德國需要迅速解決和英國在東非的矛盾,以便抽出手去處理歐洲事務。
經過一番唇槍舌戰,英德兩國最終在1890年7月簽署了瓜分東非的協議。
協議規定:坦桑尼亞歸德國;肯尼亞、烏干達歸英國;桑給巴爾是英國的保護國。
看起來一切好似塵埃落定了,但是,英德兩國長時間的角逐卻讓桑給巴爾內部分裂成了親德派和親英派。
他們的分歧,到了1896年越加嚴重。
因為在這一年,親英派失勢,親德派掌控了大局。
按照1886年英桑協議的規定,新蘇丹繼位需要獲得英國領事的准許。
但是,這位新蘇丹卻沒和這些殖民者打招呼。
以此為藉口,多次交涉無果的英國人向新蘇丹發出了最後通牒:離開王宮。
讓英國人沒料到的是,新蘇丹血性十足,不但拒絕英國人的要求,還組織了一支2800人的軍隊。
英國人徹底怒了,遂於當天上午9時2分派去了一支精鋭的海軍陸戰隊。
桑給巴爾只有1艘老舊的英國炮艇,怎能擋得住英國人的堅船利炮。
戰不多時,英國人就打垮了桑給巴爾海軍,登上了桑給巴爾島。
接着,在軍艦主炮的掩護下,英軍又對王宮發動了攻擊。
守衞王宮的桑給巴爾士兵被英軍大炮轟地暈頭轉向,很快便潰不成軍。
到了9點4分,這場戰爭便宣告結束。
事後統計,桑給巴爾軍被英軍打死打傷了500多人。
桑給巴爾的新蘇丹,也被趕到了海外。
這一走,就是整整二十年。
英國則順其自然,將親英派扶持上台,重新建立了親英傀儡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