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教育信息化“三道題”新解

  學生用智慧點陣筆書寫作業,作答軌跡和時長即刻同步雲端,老師根據作業大數據,現場作精準解析與輔導……一支筆、一個本、一塊屏幕,串起了智慧教育在課堂的新實踐

  瀏覽總量達7.2億,日均瀏覽量2888萬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40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3月1日試運行以來,日均瀏覽不斷攀升

  通過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的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流程再造、內容重構、模式重建,將進一步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更加美好的教育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張辛欣

  “雙減”是保障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學質量、縮小教學差距、探索精準育人的有效方法。

  我國共有中小學(幼兒園)51萬所,在校(園)生2.26億人。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是社會關切的民生工程、也是大國發展人才戰略的基石。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用好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和互聯網應用優勢,既為推動“雙減”落實落細提供有效支撐,也是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

  如何在減輕課外培訓的同時,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如何在降低師生負擔的同時,做好評價與互動;如何更好遵循基礎教育規律,探索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可能……多地在落實“雙減”實踐中,向信息化要方法、要答案。努力解好需求、應用、服務“三道題”,教育信息化正推動“雙減”改革落到實處。

  立足需求

  讓“雙減”紮實落地

  “這道選擇題有10%的學生答錯,問題主要出在方程式上,我們現在展開講下”“這道題有多位學生出現審題問題,我們一起來讀讀題,看看哪些是干擾項”……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教室裏,學生用智慧點陣筆書寫作業的同時,作答軌跡和時長即刻同步雲端,老師根據作業大數據,現場進行精準解析與輔導。

  一支筆、一個本、一塊屏幕,串起了智慧教育在課堂的新實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教學副校長陳明霞告訴記者,學校和一起教育科技合作,在課後延時服務中,通過點陣筆、平板等硬件與智慧作業系統等軟件相結合,不僅學生實現了“作業不回家,問題現場答”,老師也獲得更精準的“班級畫像”,從關注自身怎麼教轉變為關注學生怎麼學。

  落實“雙減”,關鍵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立足教與學的需求,用好信息化手段,在很多校園裏,課堂正在發生變化——

  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智慧學習吧“走”進校園,掃描二維碼生成專屬學習方案,學生即可進行自主測評和學習服務;服務教師多元化備課需求,基於網絡、硬件支持的“雙師課堂”打破學校之間的地域限制,雲備課讓師資力量更好協同;把握學校提升管理效能的需求,城市、區域雲平台將集納的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等資源共享、下沉,更好服務學校……

  落實“雙減”,核心是人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把握育人育才的戰略需求,教育信息化更應有大作為——

  環繞的立體聲道,置身其中的感官體驗,“8K電視+視頻課件”將“兩彈一星”元勳的感人故事、抗疫英雄的先進事蹟等生動展示……沉浸式德育教室在長三角地區一些學校開始實踐。聯通師生、知識、時空場景的新型德育教學空間,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

  一些地區探索開展伴隨式數據採集,建立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檔案,支持學生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近兩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進展就是將區教育雲平台與政府雲服務平台對接。”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局長何美龍説,通過校外實踐、體育鍛煉、研學活動等數據聯動,對每位學生生成畫像,便於學校和家長更直觀瞭解學生成長情況。

  “教育信息化不僅要做好課堂45分鐘,更應貫穿教學領域全週期、全生態,服務社會和家庭。”何美龍認為,要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出發,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將本該屬於學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還給學生。

  前期教育部已經開展智慧教育示範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等一系列試點示範。

  “以此為基礎,圍繞教育改革重點問題和教育數字化轉型難點任務,可佈局面向幼兒園、中小學和中職學校的區域試點,以及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學校試點,探索形成‘雙減’政策下基於智能環境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策略、基於國家平台的優質資源普惠供給機制、基於大數據和區塊鏈的教育治理模式、基於人工智能的考試評價改革方式等應用試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主任楊宗凱認為。

瞭望 | 教育信息化“三道題”新解

2021年11月18日,在上海市楊浦區平涼路第三小學的教學助手展示課上,老師進行知識點講解分析,顯示屏上展示學生們的人機互動結果和學習效果統計數據  劉穎攝/本刊

  突出應用

  讓數字化賦能教育教學

  數字化賦能“雙減”改革和教育教學,關鍵體現在一個用字。如何用好數字技術?做好公共服務支撐、豐富個性化供給很重要。

  瀏覽總量達7.2億,日均瀏覽量2888萬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40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3月1日試運行以來,日均瀏覽不斷攀升。

  記者從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瞭解到,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在原有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個資源板塊基礎上,新增了課後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經驗等4個板塊。

  3月14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多地多點發生,部分地區中小學充分使用中小學智教平台保障“停課不停學”,總體日均瀏覽量由3月前兩週的1291萬左右提高至後兩週的4619萬以上。線上線下教研教學,有效服務了疫情防控大局。

  公共服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當前,教育教學對數字化需求迫切,各地區、各學校數字化水平存在差異,做好公共服務平台,搭建由數據驅動的教學應用,對進一步平衡教育資源提供有效幫助。

  多地教育部門聯合相關機構立足當地教育實際情況,統籌建設了相關雲平台。挖掘數據資源、用好數據價值,使用國家教育雲平台課程資源的同時,一些地方結合本地情況,在內容上進一步豐富,支持在線備課、輔助授課,並在評價、互動上加快探索,向集學生學習、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甚至教育改革創新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平台延伸,努力將數字資源的靜態勢能轉化為教育改革的動能。

  用好數字技術,“末梢”在學校和家庭,個性化應用與服務同樣關鍵。

  2021年,教育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發文,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明確開發教育創新應用,支撐教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構。

  在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方面,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利用信息技術升級教學設施、科研設施和公共設施。有條件的地方普及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個人學習終端,支撐網絡條件下個性化的教與學。

  可以實現雲端協同的“雲錄播教室”、助力區域內資源共享的“雙師課堂”、能將作業信息同步的點陣筆……在當前的一線教學中,不少個性化應用被相繼推出。

  “在個性化應用方面,要探索政府、學校、市場合作機制,激發市場主體創新積極性,注重與學校實際需求相結合,硬件與軟件相結合,降低使用門檻,切實服務教育教學。”業內專家建議,進一步完善由教育部門、學校、服務商等聯合開發的共同體機制,讓個性化應用與服務精準落地。

  楊宗凱認為,要在前期基礎上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有效模式,推進常態化應用。深入探索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教學應用,打造網絡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模式,探索將智能學伴、智能助教等融入學習環境,提供更加適切的資源和服務。

  抓好服務

  提升運維效率守好安全底線

  教育信息化,不是簡單的系統上線或硬件交付,歸根結底要靠服務。如何讓平台運行更有效,怎樣讓產品開發更具針對性,如何讓師生應用更便捷,這些都需要運行與維護。

  在不少一線教研人員和業內專家看來,遵循數字化規律和基礎教育規律,提升運維效率、守好安全底線,是當前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點。

  首先是平台系統的穩定。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為例,現有資源總量達到28052條,其中新增資源17300條,增加1.6倍,課程教學資源就包含了19個版本、452冊教材的19508課時資源。龐大的信息、用户和千萬級的日均瀏覽量,都對資源質量審核和系統運維提出了高要求。

  教育部明確,要加強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設應用保障,納入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不斷優化完善基礎設施,確保平台流暢安全運行。其中特別明確,分類制定資源建設質量標準,健全資源質量審核機制。

  記者在多地瞭解到,在因需配備服務器和網絡資源,加大學校終端設備配備力度,確保學校有效便捷使用平台資源的同時,很多地區都成立了教育部門直屬的數據服務中心,強化資源審核和網絡安全。

  其次是提升教育大數據治理能力。數據驅動的教育治理需打造教育數據大腦,建立統一、安全、便捷的數據交換通道,提升教育數據採集、分析、挖掘等處理能力,並推動教育數據有序流動,實現跨地域、跨層級、跨部門數據共享。

  促進政府和學校數據共享,實現校內外業務協同、教育服務一站辦理的同時,對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繼續提升。這既包括網絡運行安全,也包括數據資源、用户信息的安全等等,構建可持續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

  做好應用的優化同樣重要。“信息化應用的一個特點就是根據數據不斷優化迭代。”何美龍告訴記者,目前,很多服務商通過不同形式“雲駐紮”學校,實時解決信息化應用問題。一些建議從反饋到優化的週期也不斷壓縮。“以智能作業系統為例,目前大數據可以根據學生2周習題情況生成個性化習題本。我們希望能夠儘可能將時間壓縮,比如一週甚至幾天,在學生記憶週期內強化對錯題的訓練。”

  對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服務力度也要進一步提升。“用好信息化設備已成為老師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陳明霞説,學校在配備硬件設備的同時,也應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數字技術培訓。“我也在思考建立數字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平台,讓老師們的個人規劃、考評、做課等都能有可視化、數據化呈現,提升老師教學能力和學校管理效能。”

  當前,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全面啓動,教育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通過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的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流程再造、內容重構、模式重建,將進一步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更加美好的教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55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教育信息化“三道題”新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