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選大學重要,
還是選專業重要?”
“是211、985的大學名氣重要,
還是普通院校的特色實力專業重要?”
“填志願要不要考慮所在城市大小?”
“好大專強過民辦的本科嗎?”
……
隨着高考成績陸續公佈,
志願填報工作即將展開。
“報得好”的意義,
絲毫不遜於“考得好”。
一些考生和家長覺得,
既然成績無法改變,
那就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下點功夫。
但在五花八門的數據信息面前,
很多人有了開頭的那些疑問↑↑↑
你的焦慮可能價值千金。
這門生意被高考志願填報諮詢機構盯上了。
有的商家號稱掌握“內部大數據”,
可以提供各類諮詢服務,
比如“AI志願填報”、
“智能數據卡”、“性格測試”、
“諮詢師一對一在線指導”、
“專家兩小時速成”、
……
各種產品服務,
讓人眼花繚亂。
它們少則需要幾百元,
上千是標配,
多則幾萬元。
一些廣告語,
看得學生和家長心裏起急。
成績出來後,
需求更急迫。
有些機構乘機坐地起價,
大賺一筆。
重視志願填報,
謹慎選擇專業,
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有些家長平時非常節儉,
到了花錢諮詢填報志願之時,
成千上萬元,
眼都不眨地往外掏。
心情可以理解,
但切莫衝動,
最好三思而後行。
不是不能花錢尋求幫助,
而是要客觀看待它們的作用。
“專家”建議也好、
大數據算法也罷,
本質都是輔助工具。
不要本末倒置,
把它們的建議當“標準答案”。
填報志願最重要的
是學生基於自身實力和興趣的判斷。
“專家”在短時間內根據經驗下結論,
大數據算法利用公式出結論,
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興趣和意願。
盲目相信這些意見,
損失金錢是小,
造成誤判,
選了不合適的學校和專業,
時間成本可就大了。
志願填報諮詢服務市場
“這個可以有”。
但不能泥沙俱下,野蠻生長。
目前市場缺乏規範的定價機制,
報價存在“看人下菜碟”現象。
填報志願的需求一般從6月升温,
熱度持續一個月左右。
很多機構沒有專人,
而是臨時搭建班子,
包裝一下“專家”,
準備一下話術就上崗;
一些所謂的“專家”
並未專門研究這個領域,
有人是往屆學生,
還有的是學生家長。
他們給出的建議是否科學,
要打一個問號;
有的“專家”上來先搞一波性格測試,
如同大型算命現場,
讓人覺得這錢花值了。
有些“專家”為了避免糾紛被追責,
放棄傳統志願填報對的“衝、穩、保”原則,
積極推薦保守的選項。
“好分被浪費”“人才被漏掉”的可能性增加。
這個市場很大,
需要規範化管理,專業化運營。
只有有關部門加強監管,
從業者強化自律,
這個市場才會健康發展。
高考填報志願,
功夫應該下在平時。
高中階段除了專注學業,
學生要提前做好生涯規劃。
自主選科就關聯到未來的專業選擇,
這時候就應逐漸明確前行的方向,
而不是等到了期限,
再“有病亂投醫”。
各地各校要在高中階段
引導學生認識自我,
還要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
為學生提供參考信息、政策解讀和諮詢指導。
別把“到了關鍵檔口的學生”,
推向無良的商家,
看着孩子們被割韭菜。
來源:央視網
流程編輯:T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