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的時候,為何先攻韓國?史書上留下17個字
有朋友問:秦王掃六合時為何最先進攻韓國?
親們都知道,韓國作為三家分晉的產物,從它誕生起,註定了就要為華夏統一做祭旗者。
首先就是地緣處於劣勢,在韓國的周圍,我們可以看一下,環繞一圈分別是秦、趙、魏、楚,這是什麼概念,放到現在相當於一個小國周圍分別是中、俄、美、英,親們想想這個地緣有多惡劣。
並且處於地緣惡劣之地不説,偏偏韓國的土地還非常肥沃,韓國的地理位置是今天的山西、河南之境,黃河貫穿國境土地,自古以來發達地區都靠着水源充足之地,因為農業需要灌溉,這個非常好理解。
處於最難堪的地緣,治下有最肥沃的土地,但偏偏韓國國力非常弱,造成這種弱的原因是韓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小。
前面説了,農耕時代水源非常重要,但同樣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着農產物的多少,農產物決定着人口,人口決定着國力的強弱。
你要問韓國到底有多弱,史書會告訴你,在韓國的國史上經常留下這樣的詞彙,比如“秦拔我”、“魏敗我”、“楚圍我”、“趙攻我”,説韓國是戰國第一悲催國真的一點都不過分。
也就是在這樣的圍攻之下,韓國國土面積不斷縮水,國君一次一次遭遇六國凌辱。
當然,韓國有沒有努力過?
有!
比如著名的申不害變法,就是為了重新崛起自強,但很可惜,變法之時遭遇了魏國入侵,打斷了這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韓國雖然失去了變法自強,但為了能夠活下去,韓國依舊沒有放棄努力。比如面對秦國的虎視眈眈,韓國就曾派出過兩個“間諜”,為的就是破壞秦國的戰略征討。
第一次韓國向秦國派出了一個叫做鄭國的水利工程師,表面説是讓鄭國幫助秦國設計大型灌溉渠道,但實際上是想讓秦國被這項水利工程給拖垮。
但後來讓韓國想不到的是,秦王政上台之後,呂不韋垮台,牽出了鄭國這個卧底,但秦王政並沒有處死鄭國,而是赦免了他,讓鄭國待罪立功想辦法讓灌溉水渠完工。
也就是在鄭國日夜不停的趕工下,這條水渠提前完工,並節省了三分之一的修建費,韓國無意間幫助秦國修建了一條浩大工程,這也讓秦國得到了一塊肥沃的糧食主產區,進一步為秦國奠定了打下天下的根基。
韓國雖然恨得咬牙,但卻毫無辦法,很快,韓國再度派出了著名大學者韓非子,相比鄭國,韓非子相當於“超級大間諜”。
以學者身份進入秦國,秦王政拜其為座上賓,秦王要掃六合,韓非子建議秦王先攻楚國,為了韓非子這個建議,秦國朝廷上爭論不休,為此拖了三年之久。
先難後易還是先易後難,這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由於太過於執着問題的本身,朝堂上下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因數,那就是地緣政治的常識,韓非子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成功的把秦王以及諸多重臣引入了一個怪圈。
但好歹最後秦王政想通了,還是決定先攻韓國,根據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秦國先後攻陷韓、趙、燕、魏四國之後,以名將李信率三十萬大軍攻楚,結果遭遇了大敗,此後名將王翦再度率兵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最終滅楚。
秦王政或許在楚國滅國那刻才感到後怕,如果當初聽了韓非子的話,先攻楚國,那麼在韓、趙、燕、魏、齊的環伺之下,深入楚境的秦軍會遭遇什麼狀況,可能歷史都會被改寫。
當然,韓非子最終還是漏出了馬腳,在力主殺姚賈之時,秦王政對其的忍耐到了極限。當時姚賈主要負責秦國的秘密外交,秦國對外的秘密情報都是由姚賈負責。
在秦國決定對外征戰之時,韓非子想讓秦王政殺掉這樣一個人物,無疑會使秦國軍政密報混亂,此時的韓非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嚴重危害了秦國的安全。
在不久後韓非子被秦王下令關押,不久後死於秦國,這裏面除了有李斯出力,還有其自身過於僭越,引起了秦王不滿和猜忌。
可以説韓國兩次的間諜行為,不止沒有給秦國帶來麻煩,相反一次送給秦國一快糧食產地,一次葬送了一個治國大才。
那麼回到問題的關鍵,韓國為什麼會成為秦國第一個要滅的國家?
第一點:韓國在喪失黃河以北的土地後,實際上只剩下國都以及其周邊兩三百里土地,先滅掉韓國對其餘五國刺激最小,因為韓國在秦國開啓滅國戰時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第二點:對於秦國而言,滅韓國是毫無懸念的必勝之戰,並且不會傷及半點本體,選擇韓國作為首個滅國之戰的對手,能夠加強軍人的自信心。
公元230年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韓國的歷史走到盡頭,對於秦國滅韓國之戰,史書只留下了17個字:韓王安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川郡。
其實讀歷史就是要看細節,韓國為了活下去也做出了努力,但奈何也只是無用功,韓非子入秦實際上也為韓國爭取了三年時間,但在三年之中韓國再無作為。
韓國本身就弱小的國力無法支撐它有其他的實際行動,它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指望秦國犯下致命錯誤,但是當把國家的命運交給它國犯錯的時候,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