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高考結束了,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可謂是一點都不過分。有的人考上了,有的人沒考上,還有的人中途就放棄了,更有的人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各種不同的人生道路。社會不會因為某個人的家境貧寒,而對她有半點的憐憫。
窮人家的孩子還有必要去上大學嗎?
如果二十年前提這個問題,就是腦殘。二十年之前,應該是越窮越是要上大學,一上大學就跳了龍門。大家去看看《人生》《平凡的世界》《女大學生宿舍》,包括《一地雞毛》,都可以明白上大學對窮孩子的重要性。
但今時今日,這個題就不好答了。因為“大學”不再是那個大學,“窮人”也不是當年的窮法。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前的大學,確確實實是國家提供的公共品,為一切有資格(主要是高考分數)的人創造各種條件上,而且一包到底。傻子才不上大學。而現在的中國大學,性質比較模糊,有公共品成分,也有很濃的產業色彩,這就讓入學資格、師生關係、畢業出路,等等,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而以前的窮人,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發展道路是單一的,招工當兵上大學,都不會比現狀更差,也沒有多樣化的道路可供選擇。想擺脱窮人身份,上大學是獲利最豐的投資,所以有很多悲壯的例子,什麼復讀八年之類。
現在呢,並不是説上大學就不吃香了,不然衡水中學毛坦廠也不會聲震全國。但是,現在的爭上大學,有一定的盲從成分與跟風效應,大學水分多,希望與現實落差有可能很大。像“蟻族”也是從前沒有的現象。
然而更多的人已經開始在質疑上大學到底有什麼用?
家裏面的父母雖然沒有苦口婆心的勸我,但是對於我考大學也只是淡淡地説,你看她們打工回來的時候外表光鮮,但是卻看不到他們在外面受了多少辛苦,即便考上了大學,又有什麼用?外出打工的人家都富裕了起來,紛紛蓋起了樓房,整個村子就還只有你一個娃娃在唸書。
把讀大學變成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長的事。現在上大學跟買房結婚差不多,家長包辦性非常強。問題是,18歲就成人,家長的選擇真的是適合孩子的選擇嗎?孩子上不上大學,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應該是他們自己的事,包括畢業後找工作的風險評估與風險承當,都應該是一個成年人自己的事。
為什麼中國小孩不能工作幾年再考大學?(如果家長孩子合意,直接上,當然也沒問題),但總的來説,上大學應該和結婚、生育一樣,迴歸個人選擇。要相信個人的選擇是最理性的,最不浪費資源的。
沒有傘的孩子,下雨天只能努力向前跑!
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可是這世上又哪有穩賺不賠的人生
我真的很慶幸我讀了大學,拿到了文憑,學到了在這個社會上,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以外的一點點生存的本領。大學只是你在社會上立足的眾多選擇中的一個,它決定不了任何人的人生。不是你上了大學你就會有什麼質的改變。而是它在你最為莽撞也最為勇敢的青春歲月裏,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