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保質期更長,市面上的娃娃菜都塗了甲醛?揭露其中“貓膩”
關注“熱點新聞”,有言論(視頻)稱“市面上很多蔬菜和水果都是經過化學藥水浸泡過的,比如娃娃菜、橘子等食物,這樣的蔬果吃了會致癌”。真有這樣的事件嗎?難道“食品安全事件”真的是讓人防不勝防?一篇科普文,希望大家可以“正視態度,尊重科學”。
網上有視頻“展示了藥水橘子的黑幕”,説用藥水泡過的橘子不能吃,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首先,請各位明確一件事:“藥水”不全是“壞東西”;有一些合法的保鮮劑和殺菌劑,本身是可以用來浸泡蔬菜和水果的。
橘子等蔬果表面本身存在不少的微生物,加上運輸和保存的過程中“沾染的細菌等微生物”,靠單純的清洗其實並不能將這些有害物質完全去除。假設我們想將這些蔬果保存較長的時間,那前提就是“殺滅這些微生物”。有許多物質可以起到“殺滅微生物”的作用,常見物質有咪鮮安、抑黴唑、噻菌靈等物質,這幾種物質效率高且毒性小,所以被批准應用於蔬菜的殺菌。
“浸泡”橘子的這個視頻中,我們並不能確定它使用的是哪種藥水;但是,只要這個藥水是“合法合規的藥水”,並且按食物種類和添加量進行浸泡,規範使用即可以保鮮蔬果,而且也不會傷害機體健康。
網上有傳言稱“娃娃菜用甲醛溶液浸泡,為了延緩娃娃菜的保質期,避免其變黑,吃了這樣的娃娃菜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 “甲醛”一事,沒你想的那樣可怕:
甲醛雖然是一種“致癌物”,但通過食物攝入甲醛的風險比較小,各位不必恐慌,甲醛的危害產生主要在於“吸入”。對於所謂的“甲醛食物”,其本身歸屬“非法添加類的違法事件”,出現即是“違法”;當然,網上出現的多種“甲醛浸泡食物事件”存在較大的誇張和惡意宣傳成分,一般而言,不會有太多商家願意鋌而走險(商家並不會因為添加甲醛獲得太大的利益)。
另外,大家不必因為“甲醛”而苦惱,甲醛本身是一種“揮發性較強的水溶性物質”;就算存在“被甲醛浸泡過的蔬菜”,菜在買回家之前,甲醛就很難在蔬菜表面積累殘留;買回家之後,經過摘菜、水洗以及烹調等步驟,就算有甲醛殘留,也早已“消滅殆盡”了。甲醛是一種“高温易揮發的物質”,正常情況下,在運輸、儲存以及烹飪的過程中都會“消滅”一些甲醛,我們根本不需要因為“不確定的甲醛”放棄美味的食物。
從“科學角度”來看此事,食物當中的甲醛,其安全風險並沒有大家想的那樣大。雖然醫院用“濃度為4%的甲醛溶液(濃度為10% 的福爾馬林)”浸泡屍體,起到反腐的作用;但就算有不法商販用甲醛處理娃娃菜,其濃度在0.1%左右就足夠,此濃度根本沒有福爾馬林那樣高。
對於甲醛而言,短時間吃下大量的甲醛的確有可能導致急性中毒,但這種事件很難發生,除非是“誤服”。
除了娃娃菜以外,生活中還經常有袋裝金針菇浸泡甲醛、豆腐浸泡甲醛等多種“甲醛浸泡食材”的危險理論,原理都是一樣的,屬於不可深信且不可傳播的謠言,大家科學看待即可。
- 理性看待謠言:
傳言有真假,分辨要理智;靠朋友圈流傳的那些“消費者自我鑑別甲醛的方法”去鑑別“甲醛食品”不合理,各位需以科學看待問題。
- 購買食品,講究策略:
為了降低買到不安全食品的風險,為了規避相關食品安全問題,為了能在遇到問題後更好地維權,建議大家講究“食物的購買策略”,到正規、大型的超市或者有相關資質的農貿(食品)市場購買食品。
- 食物多樣攝入,安全與營養同在:
食物的攝入過程中,應遵循“多樣、均衡”的理念;食物多樣攝入,減少單個食物的攝入量,降低食物中毒等問題的發生風險。
- 對於食物,“完全加熱”後更安全:
甲醛本身是一種“高温易揮發的物質”,所以大家在烹調食物時一定要“完全加熱”,降低風險,保護自己。
無論是橘子還是娃娃菜,再或是其他食品,不能説“用某藥水浸泡就一定有毒”,網上的很多視頻(文章)都是“誘人眼球的誇張型視頻(文章)”,請勿入坑。用嚴謹的態度研究吃喝,我們本可以更安全。
注:王思露原創內容,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