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號稱“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唐朝是我國最輝煌的一個朝代之一,至今外國還都把中國人的街道稱為唐人街。而唐朝初期,兵強馬壯的帝國鐵騎平定了很多邊境的少數民族,高句麗就是其中之一。而今天的主人公高仙芝正是出生在高句麗,觀其一生,立下戰功無數,多次平定外亂,為了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卻因對抗安史叛軍戰敗而慘遭斬首,究竟是為什麼呢?

高仙芝出生在一個軍事世家,從小就跟隨父親戍衞邊關,身材偉岸,儀表堂堂,善騎射,有帥才,20歲就因軍功升職遊擊將軍,與其父平起平坐。

曾大勝小勃律,生擒石國(烏斯別克斯坦)國王,縱橫邊疆無人能敵,後因邊境策略失敗,外加內部將領反水導致兵敗怛羅斯,回朝後被封密雲郡公。


是時,安史之亂爆發,因為唐玄宗曾一度對安祿山信任有加,曾有人狀告安祿山要謀反他都不信,如今安祿山的叛亂如同打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這導致其惱羞成怒,而他不僅沒有清醒的認識到其嚴重的後果,還錯誤的判斷叛軍都是烏合之眾。

他堅信作為正規軍的唐軍的戰鬥力,平定叛軍的決心是空前的高漲,也正因為他的心急平亂,導致了後來悲劇的上演。

號稱“大唐帝國雙壁”的高仙芝、封常清在對陣安史叛軍時接連失利。真的是因為倆人的能力不行麼?其實讓我們翻看史料就有答案,當時安祿山手下精兵15萬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而反觀高仙芝倆人手下的士兵,雖然號稱是“關中精鋭”,但其實大部分都是剛剛入伍的農民,畢竟關中的安逸生活太久了,根本就沒適應戰爭的殘酷。


所以農民軍對戰安史精鋭,自然是屢戰屢敗,而關鍵時刻,高仙芝用他過人的戰略眼光分析局勢,果斷放棄潼關以東地區,退守潼關,這才保證了關中的安危。

而此時的李隆基完全不顧戰場形勢,一味的要求高仙芝與封常清出戰,迅速平定叛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痴人説夢。

外有強敵,內有佞臣,監軍太監邊令誠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上書唐玄宗稱高仙芝中飽私囊,剋扣軍餉。本來唐玄宗就因戰事不利而龍顏不悦,如今聽到如此奏報,立刻龍顏大怒,下令邊令誠將二人斬首示眾。


邊令誠回到軍營先逼死封常清,當封常清死後,他又帶了100名陌刀手找到高仙芝,宣讀聖旨。高仙芝聽完言道:“我退守潼關,我認罪,但是説我剋扣軍餉,完全是污衊我!”

邊令誠説:“上是天,下是地,被你剝削的士兵都在外邊站着呢,你還不認罪麼?”

高仙芝衝着門外將士高聲説道:“我招你們入伍,雖然得到了一些物資,但是還不足以武裝你們,我們只是期望建功立業,用軍功換賞賜,但是叛軍勢大,我下令退守潼關,是為了給皇上守住門户要道。今天士兵們給我做個證,我要是剋扣大家軍餉,大家就喊是,如果不是,就喊冤枉。”

結果門外士兵都高呼:“冤枉。”呼聲震天。

然太監邊令誠不為所動,令刀斧手行刑,大唐帝國雙壁在同一天殞命,唐玄宗自毀長城。

唐玄宗殺了高、封二將其實也是給自己甩鍋,這樣他就可以昭告天下戰敗是因為二將無能,不是我皇帝不夠英明。

後來唐玄宗派名將哥舒翰赴潼關拒敵,同樣是逼其出戰,導致了後來哥舒翰兵敗投降,最後慘死的局面,可見唐玄宗對戰局的把控不足。

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其主要原因總結有以下幾點:

第一、高仙芝手下士兵戰鬥力不足;

第二、監軍太監邊令誠干擾高仙芝指揮;

第三、唐玄宗對戰事把控不足,操之過急也是主因。

PS:其實只要高、封二人死守潼關,叛軍定會不攻而破,因為郭子儀、李光弼等都將叛軍老巢端了,勝利是遲早的事,害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名將的還是李隆基的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