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國家外派52名學生赴美留學,後來他們都回國了嗎?
《增廣賢文》有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然而如今教育形勢競爭愈發激烈。考取大學已不再是萬千學子的終極夢想。近年來選擇考研、出國留學的學生比比皆是。
説到出國留學,從清朝發起的“留美幼童”,成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學生。此後,留學風潮便一直長盛不衰。出國留學,不僅讓更多學生接觸到不同的學習模式和學習領域,也對個人能力提高有極大幫助,許多留學生習慣了國外的環境之後,常常選擇定居國外。而在近代的1978年,我國就派遣52名學生赴美留學,如今這52人如今全部回國。
1978年,高考制度剛剛恢復,國家經濟卻面臨着大難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力挽狂瀾,拯救了中國經濟。值此轉折時刻,清華大學校長向主席建議增設留學生數目,讓這些學子代表我國,儘快出去學習先進技術和理念,再回來進行教授。只有這樣中國教育事業才能快速恢復。
聽取建議後,主席當即命令教育部迅速組織人選,趕赴美國學習先進科技。很快教育部就從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國內高級學府挑選出52名拔尖人才,趕赴美國學習。當時國內經濟落後,和美國也沒有建交,因此缺乏外匯。這五十多人到美國後,每人才分到五十美元。此時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國內生活成本相當高,這五十多人到達之後連飯都吃不起。後來還是駐美國聯絡處的同志給他們湊夠了生活費,這才在美國站住了腳。
留學生們抵達美國後,很快開始了短期英語強化訓練。雖然他們在學校也學過英語,但畢竟與當地人所説的口語還有很大區別。學習完後,這五十多位留學生就被分到美國幾所著名大學開始讀書。
前期的學習生活對留學生而言,充滿了驚喜。因為當時中國科技還停留在原始階段,國內連一座高樓大廈都沒有,到了美國後才算開了眼界。留學生之一的張楚漢,他當時寄居在美國人家庭,卻發現每家每户幾乎都有電腦,美國小孩還可以熟練地操作電腦,而自己作為留學生都沒見過電腦。這對張楚漢內心觸動很大,他認為計算機就是改變未來世界的工具。為了把中國失去的時間搶回來,他和幾個學生整日泡在計算機房,不斷摸索、研究。可以説,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這五十二名留學生誓要做新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經過五年時間的學習,這批學生陸續回國。他們如今已經是國家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國家棟梁。其中清華大學留學生曹小平現任蘭州大學化工專業教授。張育曼任我國核反應堆安全研究員。趙南明選擇迴歸母校現擔任清華大學生物學院院長,同學崔國文也選擇回校現擔任清華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而那名深受電腦觸動的留學生張楚漢,現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統計,這52位留學生中有7人成為國家院士,數十人獲得中國科技進步獎,他們為我國科技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一部人迴歸學校為各行各業輸送人才,成為了新中國初期的開拓者和進取者。
而如今,隨着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留學已不再是什麼難事。2018年我國留學生人數已達66.21萬,其中自費留學就有59.63萬。從這一數據不難發現,如今的留學生門檻越來越低,只要有錢大部分人都可以上。
因此,近年來留學生素質越來越低,留學經歷也不再新鮮。以前的留學生必須要刻苦學習,除了各門功課要保持優秀外,英語水平測試也是必考項。而如今因為門檻越來越低,許多留學生上課不聽課,每天只會攀比吃喝,風氣十分惡劣。因此,相比國外普通大學回來的留學生,越來越多的企業更願意選擇夠國內985/211高校。
其實國外大學申請雖然容易過,但是在大學期間對成績把控非常嚴格。如果跟不上,成績就會不及格,直接影響到畢業。而且國外教學與國內也有不同,國內普遍採取應試教育,而國外以自學為主,所以留學生剛到校園總要花好長一段時間適應。
我們之所以敬佩曾經的52名留學生,是因為他們願意為了中國繁榮復興而遠渡重洋,不是為了鍍金了事。《滿江紅》有云:“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時的出國鍍金只是過眼雲煙,如今的留學生更應該學習前輩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
參考資料:
《古今賢文》
《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