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印度,低種姓的人為何不冒充高種姓的人

由 無英 發佈於 經典

印度的種姓制度大概和元朝的等級制度一樣,在元朝統治中原的時間裏,曾將其統治下的民族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地位由高到底;而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將各色人種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其地位也是由高到底,婆羅門主要是由僧侶貴族組成,地位最高;剎帝利由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組成,擁有並且掌握軍政大權;吠舍則屬於普通老百姓,大多數沒有政治權利;而首陀羅在印度則從事最低賤的職業,一生下來就是為前三個等級的人所服務的,類似於奴隸一般,沒有任何權利可言。

那麼,對於如此大的人種等級差異,一些低種姓人為何不會冒充高種姓人,從而獲得崇高的地位和尊貴的生活呢?其實,種姓制度作為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絕不是那麼容易冒充的。
首先,不同等級的人的相貌外表是有所區別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年蒙古人統治中國的時候,將人種分成了四個等級,區別對待,而在相貌上,第一等的蒙古人和其他三類人看起來有很大的差別,通常很容易區分開來,所以當時地位較低的漢人或南人想冒充蒙古人是很難的。而在印度也一樣,不同等級的人在相貌上會有所區別的,比如最高等級的婆羅門,他們通常會在身上佩戴一根聖線,簡單來説,就是身上掛一根繩,不過這可是婆羅門專屬,而且婆羅門的男性通常會在腦後留一小簇長髮,一眼看過去,很容易辨別。

這裏可能有人會説,既然婆羅門人會佩戴一根聖線,那我也找一根不就得了,他們會在腦後留一簇長髮,那我也留一簇,然後照着他們的樣子打扮一下,搖身一變,我也就成了高種姓的人了。
其實,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雖然在大多數時候,外貌並不是判斷種姓差距最主要的因素,比如有的高種姓和低種姓一樣膚色黝黑,有的低種姓也和高種姓一樣膚色淺,你照着婆羅門的人打扮一下自己,表面看起來沒什麼區別,但那種長時間沉澱下來的生活氣息是無法改變的,還是很容易辨認出來的,因為富人和窮人相比,無論是氣質方面還是儀容儀態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在印度,由於不同種姓的職業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每個種姓都有其特定的職責和居住地區,比如鐵匠、木匠、鞋工、船工、洗衣工等,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區域,從一生下來,他們就是為別人服務的。在很小的區域裏,比如一個村莊或一個城鎮,如果你冒充高種姓等級的人,很容易會被識別的,因為那種長時間生活氣息是模仿不了的。

那麼,有人説,既然在自己村莊或者城鎮中無法冒充高種姓人,那我走遠一點,換個地方不就得了。其實,還是想得太簡單了,如果冒充高種姓的人這麼容易的話,那印度可能就沒有種姓制度存在了。如果你想到別的地方冒充高種姓的人,人家還是很容易瞭解你的一切,比如,別人會直接問你你的種姓,這個你可以撒謊。但是,別人還會有一些特定的問題來驗證你是什麼種姓的人,比如你的生活習慣是什麼、你家裏供奉的家神等,總會有一些問題是你回答不了的。
所以,固然姓名可以冒充,但生活如何冒充呢?而低種姓冒充高種姓一旦被揭穿,冒充者將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當然,不是法律懲罰,而是高種姓人的懲罰。所以,在印度,低種姓人基本上是不會去冒充高種姓人的。

再者,所謂種姓,就是把行業作為姓氏,是一種世世代代階級固化的制度,很多姓氏代表一種行業,他們的姓氏翻譯出來就是木匠、鐵匠、擺攤的、船工等,所以只要有一種代表你身份的證件,上面有你的姓氏,那麼就沒法冒充別的種姓。
因此,在印度你想冒充高種姓,就必須有一個家族幫你造假,你的親戚朋友在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不會穿幫。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總結
印度的種姓制度作為一種千年陋習,深入每個人的骨髓和血液之中,關乎每個人的財富、地位、名譽、幸福以及子孫後代的榮譽,絕不是你想簡單地冒充那麼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