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看古代的“高考”如何進行?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04/書院
古代人的高考
今天高考第二天啦
雖然不用再參加考試
但提到高考還是有點小緊張
小興奮、小激動
相信此時的考生和家長們也很緊張
畢竟十年寒窗苦讀
在考場上魚躍龍門
一朝金榜題名
是天下士子們的共同夢想
其實對於高考
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
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
考試永遠很艱難
就連老舍也曾吐槽
考而不死是為神
不過相比今天的高考
古代人的科考難多了
對他們來説
考的不僅僅是基本功
更是心性和意志
看看古代考生
都是怎麼考試的吧
科舉各級考試
歷朝科舉制度一覽
秦朝以前:
漢朝:
三國——兩晉: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科舉重要考試
也叫“童試”,屬於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如: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裏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
《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説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中舉之後,就等於捧上了鐵飯碗,可以安排縣官做了。如:
《范進中舉》中,報帖上就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古代高考題型
八股文
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説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説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
古代各級學府
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彙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
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着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從古至今,考試路途和過程都沒有那麼簡單容易。而高考本質上其實是對多年來努力學習的總結。相信不論考試有多難,只要懷有一顆堅韌的心,堅持最後,勢必會取得好的結果。在此,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