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曹操和劉備臨終均有準確預言,因繼任者不重視,硬是改變了歷史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經典

曹操和劉備是三國時期最有雄心的英雄人物,二人各有千秋,特別是識人能力都很高明,所以二人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分別聚攏了一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將為其效力。但身邊的人多了,必然會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所以兩人身邊也都有一些言過其實或者是存在問題的人。令人歎服的是,他們對這樣的人竟都有所察覺,並分別在臨終前向曹丕和諸葛亮交代了告誡之言,希望引起他們的重視。但結果令人遺憾,曹丕和諸葛亮都沒有認真遵從曹操和劉備的告誡,給國家造成了損失。那麼,曹操和劉備在臨終前分別是怎樣告誡曹丕和諸葛亮的呢?

據《晉書·帝紀第一·宣帝》記載,“魏武察帝(晉宣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這段記載意思是説,曹操觀察司馬懿有遠大志向,還聽説其有狼顧之相。後來經過試探,在叫司馬懿回頭時,果然發現司馬懿呈現正臉向後,但身體卻不扭轉的狼顧之相。曹操還曾夢到“三馬同食一槽”,心裏很犯忌諱。所以,在其身體越來愈糟糕的時候,他曾囑咐曹丕説:“司馬懿一定不是合格的人臣,將來必定會干預你的家事”。曹丕因素來與司馬懿交好,總是護佑司馬懿,所以才使得司馬懿免受加害。

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這段記載説先主劉備在臨終時親口對諸葛亮説:“馬謖是言過其實之人,將來不可重用他,請先生認真考察其人。”諸葛亮心中卻不認同,掌權後仍以馬謖為參軍,時常與其參謀談論軍務、政務,有時甚至從白天一直談論到夜裏。

220年,曹丕繼位後,先後任命司馬懿擔任過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給事中、錄尚書事等多個職位。曹丕在第一次伐吳時,想啓用司馬懿率兵出征,卻被其力辭。一年後,曹丕第二次伐吳時,令司馬懿留守在後方許都,負責對內鎮撫百姓,向外調運軍資,曹丕甚至將其比作漢初的蕭何,可見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程度確實不一般。226年,曹丕病重時,特命曹真、陳羣、曹休、司馬懿四人為輔政大臣。曹丕的識人能力是比不了曹操的,他完全沒有把曹操的話放在心上。

諸葛亮對馬謖的任用也沒有聽從劉備的告誡,但諸葛亮任用馬謖並沒有曹丕那麼急躁,他確實按照劉備的告誡對馬謖進行了“不一般”的考察,甚至常與參軍馬謖進行長時間的高談闊論。至於二人具體都談過什麼,史書並沒有記載,估計馬謖應該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絕不可能都是誇誇其談的孚言。但真正促使諸葛亮徹底拋棄劉備告誡之言的是,在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向其真誠建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馬謖這個建議和諸葛亮完全想到了一起,諸葛亮南征時果真採用了這個策略,通過赦免孟獲,征服了南中民心,使蜀漢南部邊疆趨於穩定。

諸葛亮勝利回師後,完全實現了戰略目標,使他對馬謖在戰前的建議更加看重,堅定了其重用馬謖的決心。正因如此,在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為了鍛鍊馬謖,為馬謖積累軍功,他放着很多成熟老將,如魏延、吳懿等人不用,專門提拔馬謖為北伐先鋒,駐守戰略要地街亭。馬謖卻違背諸葛亮部署,最終導致大敗,徹底將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攪黃。馬謖的行為令諸葛亮很沮喪,無奈將其斬殺。
司馬懿和馬謖分別受重用的原因:

曹丕重用司馬懿,主要是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為二人交好,曹丕爭位時,司馬懿是其四友集團中的一位,曹丕對他非常信任,所以才會對其“每相全佑”。二是因為司馬懿確有真材實料,司馬懿的智略極高,對很多問題都有高明的見解,善於幫曹丕解困。三是因為司馬懿表現得很好,他雖身懷野心,卻深藏不露,不是謙辭官位就是認真工作,在多數人看來,司馬懿就是一個大忠臣。

諸葛亮重用馬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馬謖對蜀國軍政治理確實有一定的見解,諸葛亮常與馬謖徹夜長談,他們的談話內容應該絕不是清談閒談,諸葛亮應有教導馬謖之意,馬謖表現也應該很不俗,能得到諸葛亮認可。二是因為諸葛亮培養後繼人才的現實需要,諸葛亮接手蜀國時,內部勢力的矛盾並沒有調和好,隨着眾多老將的凋零,蜀漢的後繼力量明顯匱乏,所以諸葛亮需要培養後繼力量支撐蜀國基業。

曹丕和諸葛亮在接受曹操和劉備的臨終之言時,應該會認真領受他們的遺命,但在具體行事時,他們又都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最終二人又分別放棄了曹操和劉備對他們的告誡之言,結果全都遭受到惡果,這恐怕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