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缺失的鄭成功收台細節,335年後在日本發現,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經典

鄭成功,本名鄭森,因隆武皇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所以得此名,時人常尊稱其為“國姓爺”。

雖然他是南明隆武政權敕封的忠孝伯,但實際上,隆武帝也只是鄭芝龍“挾天子令諸侯”的傀儡玩偶,隆武政權完全寄生在鄭芝龍海商集團的軀殼上。


然而,鄭芝龍對這種“一人之下”的感覺並不滿足,在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的利誘下,鄭芝龍帶着幾乎全部軍事力量北上降清,這直接導致了隆武政權的覆滅。

所以,當鄭成功與父親恩斷義絕在金門艱難的繼續擎起明朝大旗的時候,明朝實際上已經無君,隆武帝已於此前的1646年八月在汀州被俘身亡。


但深受儒家忠君報國思想影響的鄭成功,自號“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以儒生組軍,從最初起兵時的九十幾人,發展到幾千人,再到1658年北伐南京時的20萬兵力,都折射出鄭成功優秀的治軍能力和時時湧上心頭的國仇家恨。

在經歷了兩年有君號卻無君在位的尷尬處境後,鄭成功於1648年九月獲悉朱由榔在肇慶登基的消息(彼時已登基3年),興奮的説道“吾有君矣”。在南明最後的歷史當中,西南的晉王李定國、東南的延平王鄭成功成為大明王朝最後的餘暉。

除了堅持抗清,鄭成功的另一大功績就是收復失陷荷夷38年之久的台灣。


明朝丟失的領土,由明朝將領收復,也算為明朝這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挽回了落幕前的尊嚴。

但是,對於鄭成功收復台灣這一壯舉,史書記載卻存在大量的細節缺失,其收復台灣的確切時間、什麼地點登陸,甚至這位民族英雄的音容笑貌究竟如何,都沒有準確的記載,以至於流傳於後世的鄭成功肖像神形各異。

這一方面是因為清朝定鼎中原後將明朝歷史定格在了1644年,不承認弘光、隆武、永曆等為明朝的延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鄭軍屬於軍事組織,無法像穩定政權那樣有史官時時記錄。


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歷史學家江樹生在荷蘭才發現了一本由荷蘭人菲利普·梅所寫的日記(《梅氏日記》,記錄了1661年4月30日至1662年2月9日鄭成功統領軍隊渡海東征的具體狀況以及鄭成功本人的相貌描述,我們才能在300年後一窺這位英雄人物的真實形象,獲悉了鄭成功大軍準確的登台時間和地點:1661年4月30日上午10時至12時,台南市西南開元寺一帶。

但是,梅氏只是荷蘭土地測量師,他所能見到和記載下來的內容十分有限,更多的戰爭細節,包括鄭成功收台軍隊的刻畫、戰前巴達維亞對鄭軍的軍事動向預判等,都不得而知。


2009年底,台灣學者徐宗懋在日本出差時,偶然在文物店發現了一本17世紀的荷蘭古籍,裏面有大量的台灣插圖,但因售價昂貴,未能購回。

2010年初,獲知消息的閩台緣博物館當即決定購藏此稀有古籍,經翻譯後得知,這本古籍的作者正是當年被鄭成功擊敗的荷蘭駐台灣總督揆一。


揆一在敗於鄭成功軍隊後,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抗命投降”罪監禁長達7年,為了替自己辯護,揆一引用各種公文、書信、評議會記錄等原始材料,撰寫了《被遺忘的福爾摩沙》(又名《被忽視的福爾摩沙》)一書,詳細記錄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的諸多細節,是同類記載中最詳盡的,大量補充了我國史料的不足,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有大量的銅板插畫。

《被遺忘的福爾摩沙》成書於1675年,由於屬於私人著作,並未大量出版,能夠完整保存335年之久並先後輾轉荷蘭、日本,最終來到中國,十分可貴。

書中詳細記載了鄭成功麾下士兵雙手持劍,身穿鐵甲,手臂大腿裸露,在攻打熱蘭遮城時用炮28門等諸多細節,甚至還明確記載了鄭成功有兩隊黑人士兵(中國史籍沒有記載),給荷蘭人造成很大殺傷。

2013年,經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鑑定小組鑑定,《被遺忘的福爾摩沙》定為了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