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軍不入關,李自成大順政權能否成為明之後又一個王朝?
毫無野心,只有玩心的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明朝的全國性統治結束。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當時被全國大多數人認為是下一個大一統朝代,因此各地基本上望風而降。
但是歷史總是那麼的諷刺,誰也沒想到僅僅42天后,新生的大順政權也垮了!42天,一個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這記錄估計也是沒誰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是崇禎皇帝上吊自盡、大明亡國的第三天,剛剛亡國的遺老遺少、前大明帝國的文武大臣、候補官員們總共4000多人,早早就來到了紫禁城午門外,等候朝拜大順政權新皇帝李自成。
可是他們從早等到晚,那是左等右等,腿都快站折了,還是沒有見到新皇帝的面!
那麼李自成去了哪裏?又去幹什麼了呢?
原來,李自成這一天和手下的文武大臣一起叫了幾十個宮女、戲子們在後宮喝酒、縱情玩樂!
他壓根就沒記起來他還有要接見朝臣這麼回事!在他看來,如今好不容易打進了北京城,自然要放鬆,享樂一番!
屁股剛坐熱龍椅,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之後李自成的軍隊已發展到百萬之眾,每天都要消耗很多糧食,軍需嚴重缺乏。為了解決後勤保障不足的問題,李自成頒佈了《掠金令》籌餉!
於是乎,整個北京城頓時成了一個燒殺擄掠、鬼哭狼嚎的人間煉獄!
當時,整個北京城,大順軍的士兵們“人人皆得用刑,處處皆可用刑”!整個大明帝國,上至文臣武將,下至富商平民,紛紛被十幾萬大順軍士兵抓起來嚴刑拷打、追索錢財。
而且還明確規定了各個層級的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
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更是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以致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
李自成的“農民軍”通過在北京城刮地三尺、嚴刑勒索,不到一個月時間,共在北京擄掠奪得7000多萬兩白銀。
所以説,崇禎真的是一點手段都沒,李自成又剛好沒有侷限性,又剛好,被滿清撿了個便宜!
再看看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軍隊的部署
進入北京後的李自成犯罪團伙,竟然沒有從沒有考慮過關外滿清的存在,潛意識認為明朝與清軍的恩怨與自己沒關係。
在這個錯誤思想下,李自成將大批主力部隊分佈在西北、湖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地,雖然對於穩固大順政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但卻導致了北京一帶大順軍隊不足以抵禦清軍入關。同時李自成還繼續分散兵力,比如説還派袁宗第率右營南下鎮壓左良玉部,右營可是大順軍攻城野戰的五大主力之一。
雖説已經不考慮滿清入關的問題,但就這樣一個局面,李自成竟然第一時間不是學朱元璋那樣,收集前朝户籍、規章制度、各鎮圖紙,而是先爽一把再説,就這樣的侷限性,我想就算沒滿清,也遲早被南明反攻。
李自成對於官紳階級的態度,比起朱元璋,簡直更過分
李自成在起兵之初,不知道是裝的,還是發自內心的,提出了一個“均田免賦”口號。
但是士兵打仗總不能靠精神力量吧,飯還是要吃的啊,於是李自成只能對於官紳階級下手,由此屠殺了不少明朝藩王和官員士紳地主。
在佔領北京頂替了明朝天下共主位置以後,很明顯李自成並沒有轉型成功,李自成一路進軍北京時,沿途官紳地主面對曾經看不起的“闖賊”望風而降,是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依然沒有厚待這些人,仍舊採取追贓助餉的方式大範圍的打擊官紳階級,李自成之舉已經把自己和官紳階級推到了敵對位置,而這就是李自成為何在清軍入關以後兵敗如山倒的原因。
以李自成對待官紳階級的態度來看,這位馬上的大順天子,並不會治世。
典型的會搞破壞,卻不會收拾爛攤子的主兒。讓他打破明朝這個舊世界可以,但是維持新世界的秩序他也做不到。
李自成其實壓根不想做皇帝
李自成曾經盤踞西北,流寇性質一直不改,他會一直待在北京當皇帝嗎?不會的,他沒長那個腦袋。
當年李自成兵都打到北京城下了,還合計像崇禎投降,封他當西北王就算了,給點錢,還幫着打滿清。
李自成曾經還説過,給他十個北京換他一個西安他也不換,所以,進北京之後,雖然李自成拷掠官員弄出7000萬兩白銀,但是他並沒有消化掉,而是第一時間化成銀餅往西安運。
所以就是不敗給清軍,一旦明朝重整兵馬,緩過勁來,李自成還是兵敗的下場。
所以,李自成最終只會盤踞在西北地區,最好的結局就是和明分庭抗禮幾年,但不會太長,因為內鬥太厲害。
最大的硬傷,李自成團隊謀士太爛
李自成敗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不能不説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像李自成這樣的一夥人,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但是你如果謙虛點,找幾個文化人給自己出出主意,或許就真這麼成功了。
但是李自成偏不,大明都被我滅了,我天下都無敵了,我要弄文化人幹什麼?
如果他能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禮賢下士,廣泛網羅知識分子,不管後期殺不殺,那是後期的事情了。
吸納具有真知灼見,能準確判斷全國形勢並提出相應對策的高層次知識分子,在制定重大戰略方針和政策措施時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錯誤,使大順政權的統治穩定下來,阻遏、擊敗清王朝的進攻,進而統一全國的。
可惜,他只是一個基層快遞員,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