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校住宿條件,要不要好一點?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還記得你剛進入大學時的感受嗎?有人讚歎校園的“大”,也有人開始吐槽宿舍的“差”。

住宿環境是每一位在校大學生繞不開的話題。在這個開學季,一些學生反映大學宿舍住宿條件不足以應對疫情。有學生指出,高校應提升宿舍硬件條件,包括寢室、澡堂、衞生間等公共空間;也有學生擔心宿舍硬件升級造成住宿費上漲,經濟壓力增大;還有網友認為,住宿條件艱苦有助於鍛鍊吃苦耐勞的品質。

你認為高校住宿條件應該提升嗎?

正 方

條件差點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學習

有人説,對於不少大一新生,入住宿舍的那一刻不亞於開“盲盒”。1998年步入大學校園的王宏偉還記得,即便那是間舍友們同時站着都轉不開身的小屋,還是讓他興奮地好幾晚睡不着。

“我記得宿舍樓很老,應該是以前廢棄廠房翻修的,樓外牆拉滿了電線,樓裏面到處都潮濕、掉牆皮。”推開那扇木門,映入眼簾的只有三樣東西:5張上下鋪、1個臉盆架、1張不足1米寬的長條桌。除了開門的這面牆,其餘牆壁都被鐵架牀擋了起來,每個下鋪牀下都有一個扁扁的櫃子,用於放衣服和生活用品,而唯一的一扇小窗,位於正對宿舍門的那張上下鋪頂端。

王宏偉説,那扇小窗户,着實給人一種住監獄的感覺,但大家沒有一句怨言。“剛進大學的時候,根本顧不上宿舍條件好不好,説實話,那時候家裏住得能好到哪裏去?很多人都是跟兄弟姐妹擠在一張牀上,有了自己的單人牀已經很開心了!”王宏偉記得,擁擠的宿舍裏,10個兄弟的衣服、襪子塞得到處都是,天熱的時候風扇根本不起作用,於是用涼水打濕毛巾蓋在身上,趁着那一絲涼意匆匆入睡。

王宏偉的妻子王瑩2000年入校,宿舍是還算乾淨明亮的8人間。她記得宿舍裏也是鐵架上下鋪、長條桌,但女生宿舍每人都有一個窄窄的衣櫃。“剛開始長條桌是用來吃飯、打扮的,到2002年以後,大家陸續買了電腦,桌子明顯不夠用了。”王瑩説,那時候的電腦顯示器帶着“大屁股”,兩台顯示器對面放着都放不開,腳下還要放主機。

這樣的住宿條件,想在宿舍洗澡是不可能的。王宏偉和王瑩都記得,男生端着臉盆、女生拎着籃子,頂着濕漉漉的頭髮,在傍晚的校園裏是一道別致的風景。

“看到過新聞,有大學新生因為住宿條件差選擇了退學,我非常不理解。”王宏偉認為,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住宿條件差一點並不影響什麼,反而煙火氣更濃一些,“現在的學生成長環境已經很優越了,在大學裏體會一下集體生活,既有利於交朋友,又可以培養艱苦樸素的優良品質。”

9月11日,本報發出了關於“大學住宿條件該不該提升”的調查問卷,其中39%受訪者是在校大學生,61%已經畢業。受訪者中,有29.23%受訪者滿意自己的大學住宿條件,而選擇“不滿意”和“還可以”的受訪者,主要原因是不能接受沒有獨立衞生間、沒有空調、宿舍人數太多。

反 方

上大學是為了提升自我

不是為了吃苦

李冰潔2019年剛剛從一所211大學畢業,學的是“王牌”專業,住的宿舍卻是“底層”。“學校有兩個校區,一般老牌專業都在老校區。老校區就在市裏,吃飯、逛街、遊玩都方便,但是宿舍樓……”李冰潔描述,那“古色古香”的宿舍樓採光很差,尤其是北側的宿舍一天到晚都要開着燈,吱吱呀呀的上下鋪、晃晃悠悠的木板桌、擺成一排的暖水瓶,處處都是復古風。

“最絕的是我們根本沒有櫃子,每個人牀鋪靠牆的那一頭,都打了一個三層的木架子,上面放書、放化妝品,睡覺的時候腳就伸到架子下面。”李冰潔説,那木架子還不知道是從哪一屆“傳”下來的。

剛開始,李冰潔心裏並無怨言,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進了新校區的宿舍,才知道自己開“盲盒”的運氣有多差。“到新校區坐校車都要一個小時,周邊很荒涼,除了其他大學就是村子,可是宿舍樓也太新了!”李冰潔説,新校區的宿舍是6人間、上牀下桌,自帶獨立衣櫃,衣櫃門上有全身鏡、桌面上有書架,地板磚亮得反光,陽台上一眼就能看到遠處的羣山。

雖然新校區的樹沒有老校區茂密,周邊環境不如老校區繁華,井蓋上也沒有刻着學校的名字,少了一絲百年學府的底藴,但李冰潔還是願意住在新校區,“條件太差的宿舍,真的很影響生活質量。而且在宿舍根本不能學習,連個擺枱燈的地方都沒有。”

“現在大家的生活質量跟過去相比有了極大改觀,什麼事都打着‘培養吃苦耐勞精神’的旗號已經不合時宜了。我上大學是為了學習,又不是為了吃苦。”李冰潔説,新校區的住宿費比老校區每年貴400元,但她和同學們依然天天憧憬。

在本報收回的調查問卷裏,75%受訪者願意為更好的住宿條件多交錢,9.8%受訪者不能接受漲價,15.2%受訪者表示要看漲幅再決定。而大家對於“完美宿舍”的期待,包括有無線網、有空調、4人間或舍友更少、有獨立衞浴、能燒熱水等。

其實,花高價就能住到“豪華宿舍”,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很多民辦院校和部分公立高校,都推出了不同價位的2人間、4人間等“規格”,人數越少價格越高。不過,這種宿舍也存在很大爭議:“象牙塔”一樣的大學校園裏,該不該分“三六九等”?

思 考

與其期盼條件改善 不如充實大學生活

想湊錢買洗衣機發現沒獨立衞浴,想吹頭髮必須去指定區域,燒水煮火鍋觸發煙霧報警、買了合規的吹風機卻發現功率太小,還不如自然晾乾……這些關於大學宿舍的吐槽隨處可見,大家也不禁發問,提升高校住宿條件,為啥這麼難?

高校想提升宿舍質量,其實面臨着兩個共同的難題——學生多、資金難。

2018年,高等教育在讀人數達到了3833萬,絕大多數高校的宿舍都是趨於飽和運轉。這導致很難對即有校舍進行大整修,因為騰不出時間與空間。不少高校又是建校於市區,逐漸被周邊高樓大廈團團圍住,擴地艱難。

多方因素的合力影響之下,高校宿舍條件提升,自然難以做到立竿見影。於是,被宿舍條件衝擊、義憤填膺地抱怨、久而久之慢慢習慣、心態平衡地享受大學生活,成了許多大學生必經的心路歷程。

“宿舍只是大學生活的一個構成,如果住宿條件沒能讓人滿意,可以多走出宿舍去尋找一些校園裏的風景,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多學幾門技能,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王宏偉説,每個時代的大學生都有不同的追求,追求更好的宿舍條件,肯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絕對不應該成為衡量大學生活質量的標準。

55.15%受訪者表示,住宿條件並不影響對學校的選擇,也有14.15%受訪者表示住宿條件會成為選擇學校的因素之一。

街採

大學生閆同學

上大學之前,我對宿舍的想象就是有屬於自己的小衣櫃,上牀下桌,有獨立的空間。但上大學之後,我發現獨立空間是比較少的,儲物空間也很小。如果説可以承擔一部分合理的費用,來提高大學宿舍的條件的話,我是很願意的。市民萬女士

我上大學之前就沒有對宿舍的條件有過多想象,因為大家都知道大學宿舍的硬件設施不太好。今後如果我給孩子選擇大學的話,我不會把宿舍條件的好壞作為挑選學校的標準之一,因為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學生還是應該艱苦樸素一些。市民劉先生

在宿舍裏待的時間比在學校裏其他地方都要多,因此宿舍條件的好壞,其實直接影響了整個大學的生活質量。我已經畢業了,我的宿舍裏沒有獨立衞生間,沒有空調,也沒有無線網,生活方式非常“原始”。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的話,我可能會仔細挑選一下宿舍的硬件設施。市民馬女士

我上的學校有空調,有WiFi,有獨立的衞生間,但是整個大學期間還是不怎麼高興,因為相對於硬件條件來説,宿舍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宿舍裏大家的關係沒有那麼融洽,硬件條件再好也會感到十分得壓抑。所以我建議大學生們不要太在意硬件條件,多關注與同學們之間的相處。

微觀點

能讓學生住得滿意的學校總不可能太差

網友@高校人才真經

前不久,鄭州大學的多名研究生聯名請求學校改善宿舍條件。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9級研究生返校後發現,宿舍樓生活條件異常惡劣,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而且,該宿舍樓位於校外,返校觀察期間無法使用鄭州大學預約系統預約餐食、澡堂等。

在高校招生宣傳中,很多學校都會把宿舍作為宣傳點。高標準的宿舍不僅對學生有吸引力,對人才同樣有吸引力,就像在“北上廣深”,哪個高校如果能提供一個教職工公寓,那一定很受剛畢業博士的歡迎。

社會化改革是大學宿舍改革的必然趨勢,學生住宿問題是高校必須要想辦法去解決的問題。然而,現在大多數高校已經停止了擴張,土地緊張、經費緊張,不可能大規模興建、改善學生宿舍。因此,高校唯一能採取的辦法就是推進後勤的社會化改革。

學校可以給學生髮放租房補貼,這樣能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但在管理上就會亂一些。這種辦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學校省事了。目前,不少高校都採用這種方式。不過很多學生也不太領情,認為在校外居住,總感覺自己不是學校的人,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少了。而且,租房過程本身就充滿很多未知的麻煩。

還有一種路徑就是與物業公司合作,整租公寓樓,然後拆分租給學生,費用由學生自己承擔。這種宿舍肯定比校內宿舍更貴,但由於都是簽訂長期整租合同,其價格還是遠低於學生自己到外面租房的價格。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實行統一管理,確保學校及時掌握學生情況,學生們也省去了到處租房的煩惱,同學們還能生活在一起,交流也更方便。

宿舍樓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的。宿舍條件改善的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難的是高校是否願意轉變管理思維,是否願意擔起相應的責任,是否願意投入人力、時間和資金。

宿舍問題,本身也體現出高校的內部管理水平,能讓學生住得滿意的大學,總不可能太差的。

提升宿舍條件不求奢侈但求舒適

高校教師 夏雨晴

把學生宿舍建設得寬敞、舒適一些,配備必要的生活用具,只是適應當前正常生活水平而已。空調、熱水器、獨立衞生間等都是“家庭標配”,學生宿舍配備上這些,實在沒有必要過多指摘。

改善宿舍條件是大學建設的一大進步,也是順應社會發展之舉。“苦行僧”般的生活並不是學生成才的必要條件;同樣,相對舒適的環境,也並不是養成學生不良生活習慣的必然條件。學生在大學生活時間長達四五年之久,寢室的設計應該滿足學生的需求,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況且,大學的課程設置較為寬鬆,需要學生在課堂之外做更多地鑽研和努力,4人間的寢室相比於8人間更能夠給學生提供寬鬆的私人空間。

高校住宿條件的改善應該本着適度、量力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意願和承受能力,不求奢侈,但求舒適。

記者手記

硬件很重要但感情更珍貴

自己一畢業,學校就裝修,這似乎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遺憾。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很多人對自己大學宿舍的條件並不滿意。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宿舍能有空調。炎熱的夏天,擁擠的6人間,風扇開到最大還熱得睡不着,只好把插線板接到牀上,在牀頭加上一個小風扇。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整個宿舍還不能同時開小風扇,否則就會被停電警告。

記不清為了開小風扇的順序和時間,舍友之間鬧了多少不愉快。而從小吹空調長大的“00後”,想讓宿舍條件好一點,似乎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

高校自然有高校的實際困難,但大可不必給年輕的學生戴上“不能吃苦”的帽子,給宿舍條件差找“憶苦思甜”的理由。既然硬件改善太難,不妨從“軟件”上下功夫。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舉辦宿舍文化比賽,舍友們親自動手裝飾宿舍牆壁、地面,原本的“破爛小”也能因參與變得“高大上”,這也不失為“搶救”老宿舍的一種方式。

宿舍承載着剛剛走出家門的大學生對大學校園最初的期待,畢竟這是一個臨時的“家”——吃喝拉撒的瑣碎、情竇初開的羞澀、含淚思鄉的憂愁,都在這個集體空間裏存放。

即使“一個宿舍8個人卻有5個微信羣”,在細細密密的日子裏培養出的情誼,也將會在今後的歲月中讓人想起就忍不住嘴角上揚——你吃我一口飯、我喝你一瓶水,不計較一點得失;你受欺負我絕不袖手旁觀,寧願陪你闖禍也不讓你受氣;一起下棋、打牌,輸了抱怨幾句也不會生氣;假如誰的感情出現危機,舍友們想盡辦法去幫忙分析……

宿舍條件很重要,但宿舍裏的人和情,才是日後最珍貴的回憶。

本版稿件採寫/本報記者 曹雅欣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