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許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很喜歡哭,比起別家的孩子來説真的非常脆弱。孩子經常哭,不僅影響周圍人,同時也養成了遇事就哭的習慣,許多父母都為此傷透了腦筋。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朋友孩子就是這樣,動不動就在幼稚園哭,不僅影響老師上課,也影響了周遭同學學習。為這原因,老師找了朋友無數次,希望朋友能與孩子好好溝通,想協商讓孩子放個2,3天的小假,在家裏先讓父母指導一下,不然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可朋友真的沒有辦法,朋友有工作要管,又不放心孩子在家,只好向老師説了不少好話,才勉強讓孩子在學校在適應一段時間。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一次,孩子週末在家玩耍,自己不小心把自己的玩具摔壞,於是就大哭起來。朋友這次無法忍受,沒忍住打了麗麗。之後朋友察覺這樣不行,只好向醫師請教孩子過於脆弱應如何正確處理。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孩子愛哭,實際上不一定是內心脆弱,許多家長會慣性的把孩子愛哭與脆弱掛鈎,孩子愛哭,其實可能是父母在這兩方面上並沒有做好。

1、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大家都懂,哭是孩子與生俱來就會的事情,許多孩子哭鬧往往都是有着需求。不過,雖然哭是孩子的天性,但動不動就哭的習慣是在孩子與家長的日常生活中,因受環境、教育等影響而培養出來的。這是家長需要反思的事情。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特別是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從小就缺失父母關愛,安全感會不足。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基本都高,孩子如沒達到期望,家長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失望舉動。

且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數父母都是抓着孩子的薄弱處補習,批評,卻從沒看到孩子優點,孩子優點在家長眼裏就像應該的,而沒有成為全能反而是件丟臉的事。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舉個例子,孩子各項全優,恰恰數學考了良,這時大部分家長做的不是鼓勵孩子下次一定能夠考好。而是一個勁的批評孩子,覺得孩子太笨。而孩子受到太多否定後,會認為做優秀的事不被稱讚,達不到父母要求的事又要被父母責怪。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2、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

在孩子年幼時,相信大家沒少對孩子稱讚過。可這些稱讚,多數情況下的原因只是為了鼓勵孩子。也就是説孩子可能真的沒有做到那麼好,父母的誇獎都是不切實際的。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表揚孩子必須實事求是的表揚,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哪裏做的好,哪裏做的不夠好。不要讓孩子有這種習慣,認為自己不能接受批評,同時表揚是自己應得的。時間久後,孩子在經歷失敗或不順心的事時,只會認為這是外界的因素干擾,不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因此,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明明是自己不小心的摔壞玩具,可反倒無理取鬧起來。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對此,學家也做過了相應的研究,並把人的思維區分兩種

1、固定思維

從小被誇天性聰明的孩子,長大後思維會偏向“固定思維”,這類孩子打從心底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在面臨超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時,往往會選擇逃避。他們認為這就是證明自己聰明的一種方式。簡便形容,固定思維為喜歡待在舒適區、成長思維為喜歡探索,進步,挑戰。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2、成長思維

成長思維就是喜歡不斷突破挑戰。這類思維與固定思維相反,家長從小鼓勵孩子要努力,註定孩子的努力過程。孩子也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能力上的提升,所以在面對很多困難時,更願意花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迎接挑戰。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所以,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十分重要。在孩子長大後會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與壓力,孩子如果不能擁有“成長思維”,就很容易被壓垮。這也是家長們要特別重視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8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動不動就哭, 也許不是“脆弱”, 是父母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