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有沒有對孩子説"現在不許看電視,趕緊去寫作業",但是孩子並沒有聽自己的話,所以你又生氣又失望。
因為你覺得你是孩子的家長,給孩子佈置了任務就應該按你的想法完成好才對,可重要的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就很可能會讓孩子寒心,產生想要疏遠家長的想法。
孩子也許會敷衍説:"我就再玩一會兒。"或不耐煩地説:"再等等!"甚至會壓根就不想搭理家長,這些都是孩子對家長抗拒的表現,因為你在命令孩子前沒有好好跟他溝通。
所以家長要問問自己,到底只是單純希望孩子聽從自己,還是希望和孩子建立一個愉快的合作關係?
相信家長都會希望是後者,那要如何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好好溝通、合作?那就要知道為什麼孩子有時候不想和家長合作,問題出在了哪裏。
1.
合作當然是雙方自願的、沒有強迫性的一起做事。所以問題主要是家長是否經常強行讓孩子聽自己的、強迫孩子做一些事?
如果家長總是這樣對孩子的態度太過於強勢,孩子當然會產生想反抗的心理,更不會想要跟家長好好溝通甚至合作了。
有位媽媽説離開學就剩下一週的時間,孩子的假期作業卻還有一大半沒有完成,爸爸知道後狠狠地罵了孩子,可女兒依不但不開始補作業,還開始抱怨所有家長對自己不好。爸爸聽了非常生氣,打了孩子,孩子大哭大叫,更不想聽家長的話了。
2.
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哈維曾做過研究,有些人習慣將人分為好人,壞人兩種,並認為壞人應該受到懲罰,而另外一些人傾向於圍繞人的需要來考慮問題,後一種人的暴力行為少於前一種人。
有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溝通就是暴力性的溝通,不會考慮到孩子心裏的感受。總是一直在怪孩子,而從來不想自己的問題。
那麼,什麼樣才算是暴力性溝通呢?
1、不由自主的的迴避責任
我們有時候總會對孩子用"不得不"的句式,比如"不管你願不願意,但是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這種説話方式其實就回避了個人責任,就像有位媽媽淋雨回家給孩子做飯,都這麼辛苦付出了孩子還不領自己的情,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心心裏很不舒服。
如果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我選擇冒雨回來燒飯,因為我怕你餓,希望能讓你快一點吃上媽媽做的熱乎乎的飯菜。這樣的説法就和上面那一種區別很大了,因為很明顯,這是媽媽主動做出的選擇,跟孩子的情緒、表現沒有關係。
2、脱口而出作比較
《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認為,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有些家長非常喜歡拿孩子和他人作比較,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生活習慣,總是覺得孩子不如別人。這也屬於暴力溝通,比較不會帶來正面的積極作用,只會傷了感情,孩子也不會理解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會覺得自己的自尊被傷害了,
3、對孩子習慣性批判、打擊
你是否經常沒有認真看孩子的表現就習慣性地説孩子不好、不行?總是要不自覺地指責、批評和打擊孩子,而不是首先選擇鼓勵孩子、給他讚賞。
我們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歡或者不理解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別人身上會有什麼問題。
·孩子怎麼總喜歡一個人玩兒,是不是性格上有一點冷漠?
·孩子總是時刻離不開家長,是不是太膽小了?
·孩子因為做了噩夢醒來就大哭,有些太小題大做了。
以上這些例子,都表現着家長的價值觀,就算孩子聽到了批評和責備,跟家長説自己錯了,但也不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家長切記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