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評彈·她們説 | 小學生把栓Q寫進作文,如何看待互聯網語言影響教育?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評論員 陳柯旭 王曉娜 董芳芳

9月19日,河南許昌一老師批改作業,發現小學生把“栓Q”寫進作文。當下的孩子們伴隨互聯網長大,免不了接觸網絡語言、新詞熱梗。那麼,如何看待互聯網語言影響孩子們的教育呢?

為何孩子滿嘴網絡語言

王曉娜:以前的孩子難過就是“不開心”,現在的孩子難過是“emo”,以前是“完蛋了”,現在是“芭比Q了”,以前是“自暴自棄”,現在是“擺爛”。孩子伴隨互聯網長大,周圍人句句不離網絡熱梗,也難怪他們的語言系統會沾染這些信息。

陳柯旭:毫不誇張地説,現在的孩子們不可避免地會接觸網絡語言。畢竟我們小時候,考了一百分找媽媽要獎勵是吃個漢堡,現在的小朋友是買個酷炫的通話手錶或手機。

董芳芳:看見“栓Q”一詞出現在小學生作文裏我真是眼前一抹黑。這個詞完全由一名大叔不標準的英文發音音譯而來,連正常詞語都算不上,如果我的孩子滿嘴都是這種跟風的互聯網語言,我真的會覺得是我教育的失敗。

為何會把“栓Q”寫進作文

陳柯旭:許多創作者抓住了流量特性,造了很多“梗”。畢竟網上衝浪嘛,不多掌握點網絡用語,怎麼配當5G選手。我猜這就是大家為什麼時不時地就想摸摸手機,因為他們摸的不是手機,是這個世界。所以小學生把梗寫到作文裏,也就見怪不怪了。

董芳芳:寫作文能體現出學生辭藻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澱,小學生接觸互聯網過早、過多的後果就是用簡單甚至粗鄙的詞彙代替了更深的思考。像“栓Q”“奧利給”等詞只能是網絡浪花裏的一個浪頭,你看“神馬都是浮雲”這詞現在還有人説嗎?當後浪拍過來,這些詞就像黑歷史而被淹沒了,根本沒有文化價值和學習的意義。

王曉娜:作文本就是為了鍛鍊、考驗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和文學創作能力。大人應該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把“栓Q”寫進作文,是語言匱乏用詞無能?還是覺得好玩抖個機靈?一時機靈無傷大雅,胸無點墨必須改進。倘若學生真的滿腦子網絡語言,卻對修辭手法、描寫方法、成語典故、詩詞名句一竅不通,那可真該引起重視了。

如何運用網語需要引導

陳柯旭:回想十年前,同樣有網絡詞彙,但我們這一代可不會有人把“心塞”“hold住”寫進作文。小學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無法把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界限,所以如何應用互聯網知識還是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引導。不然一定會出現,老師上課問李白是誰,下面異口同聲:“一打野的。”

董芳芳: “互聯網語言”也可以説是“時代的語言”,產生的一些新詞彙當然也具備價值,如初心、點贊等詞是創新、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是有內涵和生命力的,所以誕生至今仍在使用。所以網詞不是一概不能出現在小學生的筆頭下,關鍵是要有取捨。

王曉娜:現在是視頻時代,互聯網對孩子們的衝擊遠比文圖時代大得多。這也需要家長、學校保持警醒,注意觀察孩子的語言和思想,加強引導,讓孩子知道,網絡語言應該放在合適的使用場景,不能濫用。當然,也不可矯枉過正、死板教條,要容許他們有一定的創造性、想象力。在語言自由和寫作創新之間,需要教會孩子們找到平衡。

營造健康的“衝浪場”

陳柯旭:不可否認,互聯網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課餘生活;但説起弊端,卻是連大人都不放過,家長給孩子起名“李不尚書”,把諧音梗玩得明明白白,顯然是在實力坑娃。想要避免被網絡語言“毒害”,網絡平台更應加大監管力度,規範用語,畢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是三兩個無意義且充滿土味的網絡熱詞就能夠説明白的。

董芳芳:當下一些格調不高的網絡低俗語言充斥網絡,也該整治下了。比如各大軟件上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平台需要加大監管力度,做好“把關人”,擔起淨化語言傳播環境的責任,還給孩子一個健康向上的“衝浪場”。

王曉娜:瞭解一下互聯網語言不是壞事,畢竟,學生不能和流行熱點脱軌。況且,一些網絡熱詞隨着時代發展也會被廣泛使用,比如“內卷”“後浪”“元宇宙”。但是,這不意味着可以犧牲寫作能力。希望互聯網時代下長大的孩子,聽得懂下里巴人,也寫得了陽春白雪;跟得上語言發展趨勢,也握得住生花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