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明朝的舉薦制度入手,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拉攏地主階級!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長期以來,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説是屬於一個被妖魔化、被黑化的開國皇帝,甚至網上經常可見他殺瓜農、火燒慶功樓、蒸鵝殺徐達等各種謠言。
雖然近年來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有所改變,但在很多人眼裏,這位皇帝依舊是“暴君”,屬於是那種十惡不赦之人,那麼今天宋安之就以明朝的舉薦制來説説明太祖朱元璋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在古代,封建王朝龐大的官僚機構需要大大小小的官員怎麼説也要數千名,那麼這些官員從何而來呢,是通過哪個途徑呢?
在大家印象之中,官員選拔一般是通過科舉考試的,其實科舉制度以外,在古代還是有着其他途徑可以選拔官員的。
就以明朝來説,在開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官員選拔的渠道分別是舉薦制度、學校制度(國子監)、科舉制度。
這三種制度,學校制度説白了就是朝廷官辦學校,然後從中選拔人才。而科舉制就更不用説了,大家都明白。
那麼舉薦制度是怎麼回事呢?
一般來説,舉薦制度就是朱元璋通過中央下派到地方挖掘人才,諸如洪武元年“徵賢才至京,授以守令”,後來“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
再有就是通過各地大力薦賢,諸如洪武六年朱元璋就下詔説道:“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人君之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而為之輔也。山林之士德行文藝可稱者,有司採舉,備禮遣送至京,朕將任用之,以圖至治”。
當時推舉賢才的科目有: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時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舉”,被推舉者又可以“轉薦”,也就是可以推薦身邊人。
這時期舉薦的範圍很廣,主要是鼓勵百姓在道德上升華自己,對於孝子表彰的就很不錯,諸如易州淶水縣民李得成冒着嚴寒“卧冰求母屍”,被舉為孝廉,被朝廷任命官職,後來官至布政使。
這一時期,吏部薦舉的人是“多至三千七百餘人,其少者亦至一千九百餘人”。
以舉薦制度來看,明太祖朱元璋更加重視的是一個人的品德,而不是能力,是想通過此舉,將社會風氣帶向好的一面,並且培養出一批忠君愛國的官員。
但除此以外,舉薦制度還針對一個龐大的羣體,那就是地主階級。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是“暴君”式的人物,將其説的是十惡不赦,但是為什麼明朝當時沒有亡國呢,反而先是洪武之治,後是永曆盛世呢,就是這些人太過小瞧朱元璋的手段了。
明太祖朱元璋大搞舉薦制度,其實還通過此舉來拉攏地主階級,他認為“人有恆產,斯有恆心,今天下富民生長田裏之間,周知民事”,所以當時甚至直接從所謂的“富民”中選用官吏。
朱元璋對於地主階級的拉攏,可謂是不遺餘力,諸如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調查浙江等九地布政司,還有南京十八府州田地在七百畝以上的地主,共一萬四千二百四十一户,編成花名冊,準備分批召見錄用。
明太祖通過舉薦制度,對於當時地主階級的拉攏可謂是相當到位,打個比方,當時的地主階級大多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可以説是今天的富N代,有了朝廷這個舉薦制度,很多富N代一出生就註定瞭如果以後沒什麼大問題,不為非作歹沒有壞名聲的話就可以通過舉薦制度直接做官,用今天的話來説,他們是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甚至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説,這些富N代一出生就是很多人這輩子都達不到的終點,簡直是太幸福了。
當然明太祖朱元璋這樣做,意思很簡單,就是鞏固統治,拉攏了這批代表基層的地主階級,根基穩定下來,明朝自然是蒸蒸日上。
有拉攏就有打壓,明太祖朱元璋對於支持明朝統治的地主階級自然是笑臉相迎,優待之。對於不配合的地主、文人,就是殺伐果斷了,諸如蘇州人才姚潤、王謨被徵不至,皆誅而籍其家”。
像那些地主勢力強大的地區,明太祖朱元璋則是更狠了,當時江南的地主豪強勢力最為強大,這些地主豪強擁有大量土地,還魚肉百姓橫行霸道,甚至隱藏丁口和土地,向農民轉嫁賦役負擔,使朝廷的統治延伸不到下面,是一大不穩定因素,於是在明朝建立的前後,明太祖朱元璋幾次下令將曾經依附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江南地主豪強,還有忠於元朝的孤臣都遷到鳳陽,使其遠離家鄉,沒有根基,方便控制之餘,還可以開發開發朱元璋的鳳陽老家。
朱元璋還下令將一些地主豪強遷到當時首都南京,以方便控制,如洪武二十四年徙天下富民5300户“以壯京畿”。
由此可見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人手腕之強,對於當時的統治基層地主階級,不是一味的強硬,而是對症下藥,聽話的就通過舉薦制度,給予官職,不聽話的就是打壓和遷徒甚至抄家。
這樣剛柔並濟的手段,將明朝治理的蒸蒸日上,不知道今天為何有人只是片面的給予一個“暴君”評價呢,真是搞不懂這種邏輯。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拉攏地主階級,他畢竟出身於農民,所以對於農民也不錯。
除了大家熟悉的明太祖朱元璋鼓勵老百姓自發將貪官污吏押到京城以外,朱元璋還提高了農民的地位。
在元朝,地主與佃農是很明顯的人身依附關係,法律規定佃農要對地主向主僕之禮。
在明朝開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規定:“佃見田主,不論齒序,並如少事長之禮。若在親屬、不拘主佃,則以親屬禮行之”。明制父輩曰“尊”,兄輩曰“長”。佃農與地主從元朝的主僕關係,到了明朝成為少長關係,地位提高了不少。
更難得可貴的是,因為元末延綿的戰爭,以至於民不聊生,甚至很多老百姓逃荒時乾脆賣身為奴。對此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凡戰亂中勢弱力孤或貧乏不能自存,於庶民之家為奴者,詔書到日,即放良”。
還進一步決定由朝廷出錢贖還因饑荒為奴者的自由,諸如洪武十九年,光是河南布政司就贖還了典賣為奴者男女二百七四名。
由此可見明太祖朱元璋在治國上面真是一個天才,是兩頭都兼顧了,地主階級是聽話的給好處,不聽話和威脅統治的就打壓,老百姓也是提高其地位,儘量給予優待。
最後再説説舉薦制度的存在原因:
一是朱元璋重視一個人的品德而不是能力,加上當時剛剛開國,所以需要這種舉薦制來為民眾樹立道德模範,提高社會的整體素質,有利於社會安定。
二是朱元璋通過舉薦制度,來大規模拉攏聽話的地主階級,使這些地主階級通過舉薦制度可以輕鬆當官,這樣一來自然忠心於明朝,朱元璋的統治自然鞏固了。
當然舉薦制度只是在洪武時期盛行一時,畢竟當時明朝剛剛開國,是百廢待興之際,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舉薦這種拉攏人心的制度,自然是被大力提倡了。
到了明朝中葉以後,隨着科舉制度的完善,當時科舉出身被視為仕宦的唯一正途,本就已經大不如從前的舉薦制度和學校制度更是成為了擺設。
什麼是以史為鑑呢?
這就是以史為鑑,有時候看事情要分兩面性看,諸如明朝開國初期的舉薦制度就有很濃重的時代特色,説白了就是開國皇帝用於鞏固統治的一個工具而已。
而通過這個歷史,更是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的另一面,這位皇帝其實是真的被低估了,面對地主階級和底層老百姓,幾乎是面面俱到,真是使人佩服。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説説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