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丨專注於資本的極致探索
【格物·黃金】是格物資本旗下系列內容之一
連載上文:「格物·黃金」黃金貨幣帝國:根基何來?
格物者説:羅馬帝國統治了地中海,羅馬的金幣也統治了地中海。
羅馬帝國不僅繼承了地中海的“呂底亞-古希臘-古羅馬”貨幣文化脈絡,更將其貨幣文明遠傳歐亞大陸,深遠影響着整個世界的貨幣體系演變。
Solidus誕生羅馬帝國的首任皇帝屋大維雖然建立了羅馬帝國的貨幣流通體系,但實際運作中,卻難以維持。
公元前1世紀到3世紀,羅馬帝國的內外戰爭耗資巨大,財政負擔沉重,加上銀礦資源不足,當時的統治者利用鑄幣降純(銀含量下降)的方式大量增發銀幣,導致銀幣持續貶值。從大約公元64年尼祿(Nero Claudius ,公元54-68年在位)統治時期開始,羅馬帝國的本位幣“第納裏烏斯”(denarius)銀幣就開始降純,到2世紀時,銀幣貶值加速,到伽裏恩努斯 (Gallienus,260-268 年在位 )時期,denarius銀幣的銀含量從最初的95%降到只有 5%。不過,“奧里斯”(aureus)金幣的重量和純度相對較穩定,因而,aureus金幣和denarius銀幣的價值兑換比例(一枚Aureus價值25枚denarius)無法維持,到260年時,金銀幣兑換關係徹底破裂。
實際上,到伽裏恩努斯時期,新發行的denarius銀幣實際上都是銅幣(銅含量為主,銀含量很低),denarius銀幣貶值引發物價飛漲,通脹惡化,最終denarius劣幣充斥,貶值得一文不值,而原本的小面額的銅幣被拋棄。當時aureus金幣因珍貴而被私藏,不見於流通中。整個貨幣體系幾乎崩潰,當時貨幣經濟甚至退化到物物交換的情況。
公元284年,戴克裏先(Diocletian)登上羅馬帝位(284年-305年在位),為了穩固羅馬帝國的內政,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為了解決貨幣危機,戴克裏先於294年鑄造了新的高純度denarius銀幣,以取代舊的低純度denarius銀幣。公元301年,戴克裏先在整個羅馬帝國發布“戴克裏先貨幣法令”,規定“一枚新denarius銀幣價值100枚舊denarius銀幣”,並鑄造了新的標準高純度金幣“蘇勒德斯”(solidus),以取代之前的“奧里斯”(aureus)。新金幣solidus,用1/60羅馬磅(羅馬時期的重量單位)黃金鑄造一枚,約5.4克,基本是純金。
▼圖:戴克裏先時期的aureus 和solidus金幣,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不過,戴克裏先的貨幣改革並未起到預期的效果,因為當時鑄幣廠沒有充足的黃金來鑄造新金幣solidus,solidus的鑄造量很少,而且金幣、銀幣、銅幣之間的兑換比例制定得也不合理(solidus價值定得過低)。solidus金幣也出現了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被私藏。物價依舊上漲,戴克裏先還發布了“限價敕令 ”(強制限制商品價格上漲),不過也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700年不變君士坦丁大帝(306年至337年在位)即位後,進一步進行貨幣改革。312年,他將solidus金幣稍稍貶值,規定用1/72羅馬磅黃金鑄造一枚,金幣約重4. 5克,含金量95.8%左右。之後,solidus金幣才廣泛流通,solidus也永久性地取代了aureus金幣。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拜占庭是古希臘的古城名稱,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於此後,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現在名稱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來治理,東部分仍以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後世稱之為“東羅馬帝國” (395年-1453年),也稱為“拜占庭帝國”。
▼圖:五世紀末的歐洲。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標誌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西歐的“蠻族”(羅馬人對異族的稱呼)國家崛起並立,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依然在延續。同時,西羅馬的滅亡也標誌着整個歐洲進入多政權分立的歐洲中世紀時期。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羅馬新帝都君士坦丁堡的皇家鑄幣廠繼續鑄造solidus金幣,solidus金幣的生產主要都是來自於此。其他生產solidus金幣的鑄幣廠還分佈在Thessalonica, Trier, Rome, Milan, Ravenna, Syracuse, Alexandria, Carthage, Jerusalem等其他城市。在8世紀和9世紀,錫拉丘茲(Syracuse)鑄幣廠生產了大量的solidus金幣,但並不符合君士坦丁堡皇家鑄幣廠生產規格要求。
solidus金幣延續了此前古羅馬時期鑄幣風格,幣面正面上的圖案仍是印着國王,不過最初是國王側面頭像,到6世紀後則是國王正面的胸像。查丁尼二世(685-695年)後,金幣上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印着耶穌、聖母、聖嬰的形象,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中的神已不再出現。有的幣面上還有雙人像,如在位國王和前代國王。另外,幣面的銘文仍是拉丁文“吾王xxx萬歲,奧古斯都”。幣面的反面用羅馬文印着鑄造鑄幣廠地。solidus金幣在其長達700年的鑄造過程中,從沒有在幣面上標記過面額。
▼圖:君士坦丁大帝及後代國王鑄造的“蘇勒德斯”(solidus)金幣。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另外,由於一枚solidus金幣的價值很大,不便於小額交易,因而,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鑄幣廠還生產兩種小額金幣作為輔幣:1/2“塞米西斯”(semissis),重量和價值為solidus的一半,純度足金;1/3 “特雷米西斯”(tremissis),重量和價值為solidus的1/3,純度足金。此外,在6世紀和7世紀時,還拜占庭帝國還鑄造過一種比solidus金幣略輕的金幣,名稱為siliquae金幣。
▼圖:拜占庭帝國的siliquae金幣、semissis金幣、tremissis金幣。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自君士坦丁大帝貨幣改革後,新solidus金幣就進入了開掛模式的貨幣之路。新solidus金幣發行後,被廣泛用於流通、儲備、税收、納貢、官員們的工資支付和國際貿易。solidus金幣漸漸開始取代銀幣本位制,成為羅馬帝國的本位幣。到拜占庭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491-518年在位)時期,再次進行幣制改革,確立了拜占庭貨幣相對固定的兑換比率,由此,拜占庭帝國以solidus金幣為核心的貨幣體系正式確立。更重要的是,新solidus金幣以不變的重量、純度持續發行了700年,一直到10世紀末期,是人類歷史上持續發行時間最長的金鑄幣。
▼圖:9-11世紀拜占庭帝國。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solidus在希臘語中是“Nomisma”(風俗、法律、神所規定的事),因而當時的solidus金幣也被稱為nomisma金幣。到965年,尼基法拉斯二世·福卡斯(Nicephorus II Phocas,963 – 969年在位)發行了較輕的金幣Tetarteron nomisma,重4.05-4.1克,其設計和純度與之前solidus完全一樣。
到巴西里烏斯二世(Basil II,976年 - 1025年在位)時期,為了便於區分Tetarteron nomisma和solidus金幣,鑄幣廠將solidus金幣打製成了一種大面積而很薄的形制(變成直徑25mm的Histamenon nomisma,此後solidus的名稱改為了“Histamenon nomisma”),重量和純度依然不變。
▼圖:Tetarteron nomisma和Histamenon nomisma金幣,查丁尼二世(685-695年)後,金幣上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耶穌、聖母像,十字架,將國王與神權統一化)。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進入11世紀後,拜占庭金幣的貨幣命運到了轉折點。米凱爾四世(Michael IV ,1034–41在位)時期開始,以上兩種拜占庭金幣都開始貶值,此後貶值愈發嚴重,到阿歷克西烏斯一世(Alexius I ,1081- 1118年在位),拜占庭金幣中的純度已經降至33%以下。
1092年,阿歷克西烏斯一世改革貨幣,直接廢除了Histamenon nomisma,並推出一種新金幣hyperpyron nomisma,金含量為85%。此後,hyperpyron nomisma的重量、尺寸和純度一直維持到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再往後,hyperpyron nomisma仍被鑄造,但也開始貶值,一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
統治地中海、遠傳歐亞在拜占庭帝國之外,solidus金幣也廣受歡迎,因其在長達700年的時間裏重量、純度不變,幣值非常穩定,solidus金幣廣泛用於對外貿易,solidus金幣以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先是通過商貿向整個地中海擴散,然後向整個歐洲大陸擴散,甚至經遠傳東方的古中國。
在5-10世紀,solidus金幣成為整個地中海最具國際信譽的金幣,在地中海地區奠定了無法撼動的王者地位。另外,由於大部分solidus金幣都是在拜占庭(君士坦丁堡)鑄幣廠鑄造的,它也是拜占庭帝國的本位幣,因而歐洲各地也將其稱為“拜占庭金幣”。後世學者給予了solidus金幣一個響徹歐亞大陸的名號——歐洲中世紀的美元。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各蠻族國家崛起,並紛紛照搬羅馬的鑄幣體系,還以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的名義和頭像發行鑄幣,也發行了“仿造版”的solidus金幣。
當時,拜占庭帝國皇帝嚴禁周邊蠻族王國製作和發行金幣,更不允許他們在私自發行的錢幣上印製王名,因為他們德不配位。不過,這樣的口頭威脅並沒起到什麼作用,6至7世紀以後包括東哥特和西哥特王國在內的蠻族國家都假借拜占庭皇帝的名義發行solidus金幣,這些金幣也被稱為“仿solidus金幣”。
西歐蠻族國家鑄造的金幣起初和君士坦丁堡的一樣好,不過,由於貿易逆差的原因(從東方購買大量的奢侈品),導致金幣持續流出,西歐蠻族國家很快陷入了黃金不足的境地,無力大量鑄造標準solidus金幣,只能鑄造小額的金幣。到8世紀時,由於黃金資源的稀缺,除了意大利南部(從屬於拜占庭帝國)和西班牙,西歐蠻族國家幾乎完全停止了solidus金幣的生產。
▼圖:6-7世紀拜占庭帝國和歐洲。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當時solidus金幣通行整個歐洲。拜占庭皇帝還嚴禁solidus金幣外流,不得向西歐的蠻族提供金幣,違者處以死刑。不過,禁令並沒起到什麼作用,拜占庭solidus金幣仍大量外流。拜占庭人通過禮物贈送、媾和納貢、贖救貴族或皇室成員、購買東方奢侈品等方式在歐亞大陸文明區擴散solidus金幣。
solidus金幣不僅在歐洲流傳,還通過絲綢之路大量流向西亞、南亞、中亞地區,甚至古印度、古中國。目前在中國的新疆、青海、甘肅、寧夏、河南、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均有出土拜占庭solidus金幣或其仿幣,多達200多枚,這些金幣出土地點基本位於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帶。據史料記載,早在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或更早前,當時就已有solidus金幣流入中國。
傳承與演變拜占庭solidus金幣不僅曾享有“歐洲中世紀的美元”的聲譽,更重要的是,它將其身上攜帶的羅馬貨幣文化傳播到整個歐亞大陸歐洲,深遠影響着整個歐亞大陸的貨幣演變。
西歐蠻族國家模仿拜占庭鑄金幣時,也在模仿拜占庭帝國的貨幣文化(貨幣名稱、貨幣單位、重量衡制、金銀幣兑換比、鑄幣風格、圖案等)。
7世紀時,西歐蠻族的法蘭克墨洛温王朝(法國的前身)和盎格魯-薩克森王國(不列顛島,英國的前身)開始確立以銀幣為主的貨幣體系,名稱採用羅馬帝國時代的“第納裏烏斯”(denarius),後名稱改為 “德尼厄爾”(denier)銀幣。當時由於西歐黃金資源的不足,因而在7-11世紀大約500多年裏,西歐以銀幣為主,且denier成為西歐的唯一通用貨幣。Denier也是英國的便士(Pence)、德國的芬尼(pfennig)的詞源。
當時的solidus金幣和denier銀幣的兑換關係為:1枚solidus金幣=12枚denier銀幣。這種兑換關係也是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希臘、羅馬人崇尚12進制(可能與天文曆法有關),所以同等重量的純金和純銀的兑換比例為1:12。君士坦丁大帝貨幣改革後,solidus金幣和denarius銀幣都是重1/72羅馬磅,二者兑換比就是:1:12。當時西歐國家也參照了1:12兑換比來定金銀幣的比價。
羅馬的衡制對西歐也影響深遠,如現在的盎司(ounce)、英磅(pound)的重量單位都源自羅馬。由於金屬鑄幣都是稱重使用,因而重量單位和貨幣單位往往是統一的,所以衡制的承襲,往往意味着貨幣單位的承襲。
“Solidus”這個名稱也融入到西歐的貨幣文化中,“Solidus”一詞本是從拉丁語的 "solid"而來,後來被西歐蠻族模仿鑄幣後,“Solidus”一詞也被引入到西歐各國的語言體系中,演化成為當地語言的詞彙,並演變成了西歐各國貨幣單位的名稱,如:11世紀在意大利出現的soldo銀幣,其名稱就從“Solidus”而來,還有就是“Solidus”在法語中演變成了“soldus”-“solt”-“ sol ”-“ sou”,“法郎”(franc)的名稱也是從 "sou"而來,英國的“先令”(Shilling)也源於"sou"。
此外,羅馬的鑄幣文化也經絲綢之路,遠傳東方,對歐亞兩大鑄幣體系(中西亞伊斯蘭貨幣體系和南亞印度貨幣體系)有明顯影響。(世界的四大鑄幣體系,南亞印度貨幣體系、中西亞伊斯蘭貨幣體系、地中海呂底亞-古希臘-羅馬貨幣體系、東方華夏文明貨幣體系,詳細閲讀:《黃金貨幣帝國:根基何來?》)
古印度的笈多王朝(Gupta Empire,320—500年)時期鑄造的金幣,在重量和尺寸上,明顯受到羅馬帝國初期的aureus金幣(屋大維公元前27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12年)的影響。
▼圖:古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笈多二世國王時鑄造的金幣,大約鑄於公元380年- 413年,當時正處於羅馬帝國初期。該金幣重約7.81克(羅馬aureus金幣差不多7-8克),直徑19mm(羅馬aureus金幣一般也是19-20mm),金幣純度高,為足金,幣面正面為當時在位國王笈多二世像,背面為宗教神像,幣面上還有梵文銘文。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還有中西亞地區的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二帝國,224-651年)時期鑄造的Dinar金幣。這裏的 “Dinar“(音譯:第納爾)一詞正式從羅馬的“denarius”銀幣演變而來,只不過鑄幣從銀質變成了金質。
▼圖:薩珊王朝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薩珊王朝的創立者)時期鑄造的的Dinar金幣,鑄造於224-241年,重8.47克,直徑22mm,幣面正面阿爾達希爾一世側面像(學習羅馬aureus金幣鑄國王側像),背面為一座火祭壇,薩珊王朝的國教是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幣面有巴列維文銘文。 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公元7-9世紀,隨着伊斯蘭帝國(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一個以宗教為文化核心的國家,起源於阿拉伯半島,所以又稱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與擴張,薩珊王朝被其所滅。阿拉伯帝國和薩珊王朝一樣,也鑄造了自己的Dinar金幣。
▼圖:7-9世紀阿拉伯帝國擴張,版圖鼎盛時橫跨歐亞非。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阿拉伯帝國早在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時期開始鑄造了帶有獨特風格的Dinar金幣(“Dinar”名稱也是來源於羅馬“denarius”銀幣)。公元696或697 年,倭馬亞王朝的國王首次鑄行了dinar金幣,在大馬士革鑄幣廠製造,同時還發行了“迪拉姆”(dirham)銀幣,這一名稱是從古希臘的“德拉克馬”(Drachma)銀幣引用過來。
此後,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年-1258年)取代倭馬亞王朝,繼續統治阿拉伯帝國,同時也繼續鑄造dinar金幣。
▼圖: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期的dinar金幣,鑄造於8世紀末9世紀初,重4.23克(較拜占庭Solidus金幣4.5克要略輕),幣面上都是阿拉伯文銘文。圖片來源於:coinarchives.com。
阿拉伯帝國的dinar金幣有其獨特的特點,因其是伊斯蘭教建國,伊斯蘭教義反對偶像崇拜,因此在金銀幣上採用純阿拉伯銘文(記載伊斯蘭教經文讚語和回曆紀年),而沒有任何人像或圖像,這一點不同於任何其他地區的鑄幣。
隨着阿拉伯帝國版圖擴張和商貿往來,阿拉伯帝國的dinar金幣逐漸流傳至地中海沿岸、西歐和中西亞。
在8世紀-11世紀,雖然西歐國家均以銀幣為主,但是在地中海、中西亞地區,阿拉伯帝國dinar金幣和拜占庭solidus金幣通行順暢,且扮演着重要的國際貨幣角色。
11-12世紀,隨着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衰落,拜占庭 solidus金幣和阿拉伯帝國dinar金幣也隨着貶值,並逐漸失去地中海-歐洲-中西亞硬通貨的地位。
歐洲金幣體系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也湧現出了許多新生國家。到11世紀末時,歐洲大陸已有幾十個國家並立,奠定了現代歐洲的版圖格局。
13世紀初時,由於拜占庭 solidus金幣和阿拉伯帝國dinar金幣的徹底沒落,而地中海-歐洲-中西亞經貿關係日益密切、金幣需求日益增加(金幣價值大,能滿足遠程貿易的大額轉賬),在此背景下,歐洲大陸上的新生國家開始着手構建自己的金幣體系。
▼圖:1100年時的歐洲,西歐和東歐已經出現眾多並立的國家,最強大的是神聖羅馬帝國(962年至1806年,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也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是現代德國的前身),拜占庭帝國已經沒落,阿拉伯帝國被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率先嚐試鑄造自己的金幣,而在此前,歐洲國家在500多年的時期內大都以銀幣為主。
123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原為西西里國王,1220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西西里的墨西拿城和布林迪西城鑄幣廠發行了著名的“奧古斯塔爾”(Augusale)。鑄造Augusale金幣的黃金來自西非,通過海上貿易從地中海運抵鑄幣廠。Augusale金幣因價值定得過大,並沒推廣開來。
▼圖:腓特烈二世時期的Augusale金幣,鑄於1231-1251年,重5.3克,含金量85%,直徑20mm,幣面正面圖案帶有明顯的古羅馬風格,因腓特烈二世認為自己是古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者。圖片來源於網絡。
伴隨着地中海貿易的興盛,意大利半島的沿岸熱那亞、佛羅倫薩、威尼斯、比薩均成為了地中海的經濟樞紐城市,腓特烈二世1250年去世後,這些城市紛紛開始鑄造自己的金幣。
▼圖:12-13世紀中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當時的幾個鑄造金幣的鑄幣廠,如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比薩、墨西拿和布林迪西,均為地中海意大利半島的沿岸城市。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從1252年開始,意大利半島佛羅倫薩的鑄幣廠鑄造自己的金幣——“弗羅林”(florin)金幣。florin金幣在其持續發行的近300年間(1252-1531年)在設計上幾乎沒有改變,純度和重量也非常穩定。唯一明顯的變化是,金幣背面的聖徒姓名之後添加了一個代表負責其發行的官員名字的標誌。
▼圖: “弗羅林”(florin)金幣,名稱從城市名佛羅倫薩(Florence)演變而來,足金鑄造,重約3.5克,直徑19mm。金幣正面是佛羅倫薩的守護神施洗約翰像,背面是百合花圖案,是佛羅倫薩的象徵符號。幣面有拉丁銘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13世紀後期至14世紀,因商貿和信貸的發展,意大利半島上出現了銀行業的萌芽,也是整個歐洲銀行業的起源。當時的佛羅倫薩是歐洲的經貿樞紐城市,也是意大利半島甚至歐洲的金融中心。
在經貿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雙重身份加持下,佛羅倫薩的 florin金幣推出後,迅速主導了地中海的貨幣市場,然後快速向北和向西推廣至整個歐洲。當時歐洲各國的貨幣並不統一(銀幣為主,鑄幣純度、貨幣單位、重量衡制不統一),鑄幣流通混雜,而florin金幣是足金打造,重量不變,因而,人們在經貿中通常以florin金幣為基準,來計算其他各鑄幣的價值。
不久後,florin金幣在遠程貿易中成為首選貨幣,其他各種歐洲鑄幣皆可與其兑換,florin金幣漸遍佈整個西歐和地中海,在整個13世紀後期和14世紀,歐洲-地中海地區形成以florin金幣為核心的貨幣體系。
此外,florin金幣的成功,引起了周邊其他王國的模仿,florin金幣是大多數歐洲金幣的原型(名稱、重量、尺寸、設計被不同程度地引用)。當時的西歐各國都嘗試着模仿florin金幣發行自己的金幣,如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在1266年以及腓力四世在1303年發行的“埃居”(écu)金幣,還有英國國王亨利三世在1257年發行的“便士”(penny)金幣,不過鑄造量較小,且均以失敗告終。除了英國和法國,當時還有很多其他地區也在模仿鑄造florin金幣,基本是複製了florin金幣的標準和設計,但通常用當地城市名稱或統治者的名字來替換“佛羅倫薩”。其中一些florin金幣仿製品,由於鑄造較劣質(重量、純度不足),損害了florin金幣的信譽。
與florin金幣同時推出的還有熱那亞(Genova)的“熱諾維諾”(genovino)金幣(“genovino”金幣名稱也是從城市名稱“Genova”演變而來)。genovino金幣和florin金幣等重、等值,可以1:1兑換。Genovino金幣及它的1/4塔羅幣(quartardlo)被廣泛用於西地中海和黎凡特地區,不過,“熱諾維諾”(genovino)金幣沒有形成持續規模和輸出的穩定性。
▼圖:熱那亞發行的“熱諾維諾”(genovino)金幣,足金鑄造,重3.5克,和florin金幣等重。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一個重要的金幣是,威尼斯在1284年開始發行的“杜卡特”(ducat)金幣,它與genovino金幣和florin金幣等值,也是足金鑄造。在florin金幣被仿製劣幣侵蝕信譽之時,ducat金幣悄然普及起來。此後一百年裏,隨着威尼斯海洋帝國的擴張,杜卡特成為整個中東的主要貿易貨幣,整個地中海東部都仿鑄ducat金幣,它甚至沿着貿易路線一直流傳到南亞和非洲。Ducat金幣通行於西歐,且一直被沿用到1797年拿破崙攻佔威尼斯。
▼圖:威尼斯發行的“杜卡特”(ducat)金幣,一面是聖徒馬克和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另一面是基督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15世紀初開始,ducat金幣在地中海地區的經貿中取代了florin金幣的主導位置,人們漸漸將ducat金幣視為florin金幣的替代品。因而到15世紀時,整個歐洲-地中海地區,形成了以florin - ducat金幣二分天下的貨幣格局。
在florin金幣和ducat金幣盛行一段時間後,歐洲國家也漸漸出現了一些成功的、獨立發行的金幣。如:英國1344年發行的“貴族“(noble)金幣,此後沿用至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時期;法國1385年發行的新標準的“埃居”(écu)金幣,一直持續發行之路易十四(1661年-1715年在位)時期。還有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萊茵蘭選帝諸侯們,達成一致意見,鑄造統一標準的金幣,稱之為“萊茵盾”(guilden),音譯“古爾登”,也稱為“古爾登”金幣。
13-15世紀歐洲各國的黃金貨幣體系基本建立,此後歐洲各國的版圖不斷分裂與融合,各國的貨幣文化也在分流和交融中相互影響,它們都有共同的源頭——solidus金幣,也有着不同的發展軌跡。
▼圖:1328年歐洲各國的版圖,眾多國家的林立意味着文化的分流,國家之間的征伐意味着文化的融合。圖片來源於:地圖窩onegreen.net。
公元301年,solidus金幣誕生,以700年不變的重量和純度持續發行700年,它統治地中海、遠傳歐亞大陸,享有的“歐洲中世紀的美元”美譽,solidus金幣是拜占庭帝國強盛的徽記,也是黃金貨幣史上不朽的傳奇。
更重要的是,solidus金幣承接了“呂底亞-古希臘-古羅馬”的貨幣文化,並將這一脈相承的貨幣文明傳播到整個地中海-歐洲-中西亞地區,深遠影響着整個歐亞大陸的貨幣演變。
solidus金幣退隱後,歐洲的金幣體系在13-15世紀逐漸構建。而下一步,黃金還要繼續擴張勢力,還要統治世界!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權力的象徵:改變世界的10種貨幣》(Symbols of Power: ten coins that change the world),托馬斯·豪肯赫爾(英),王樹良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4
從危機走向中興——戴克裏先改革芻議,袁波 雷大川,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 P57-64
拜占庭金幣的東方之旅,李強 徐家玲,光明網-光明日報,2017/08/14
略談我國出土的東羅馬金幣,李一全,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1期P54-59
中世紀貨幣簡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微博,2017/11/05
Solidus (coin), wikipedia.org
版權聲明
本快傳號“格物資本”發佈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佈。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