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的夏天,一隊人馬出現在淮安城外,終於迎來了另一隊北方的“客人”。原來,明太祖朱元璋病重,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急忙趕往南京見朱元璋最後一面。但不巧的是,燕王剛到淮安,就被朝廷的人用聖旨堵了回去,因為聖旨上説,不允許各位藩王離開封地,朱棣只能悻悻而返。
對此,《明太祖實錄》記載曰:
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明太祖實錄》是記載朱元璋、朱允炆兩朝事蹟的國史,在永樂十六年成書,所以上文中的“今上”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按照此書所説,朱元璋在病重期間,曾派人“持節”,公開召見朱棣來南京。但當朱棣走到淮安的時候,被人用假的聖旨堵住,令朱棣返回。朱元璋在病情危急之時,還在問身邊的大臣:“朕的第四子來沒來?”
《明太祖實錄》對這段歷史的記載,讓人十分疑惑。六年前,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標病逝,讓朱元璋深受打擊。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寒微,憑藉自己的一路拼殺,最終建立大明朝。在登基稱帝的當天,朱元璋便立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朱元璋骨子裏是非常傳統的帝王,他重視嫡長子繼承製,在此後25年,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十分信任,在他的心中,將來的皇位必將傳位給朱標,這種信心從未動搖過。
朱標也是一位優秀的皇儲繼承人,只可惜,他的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朱元璋在傷心之餘,不得不另選一位繼承人。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薨逝,朱元璋曾一度想立燕王朱棣為太子,理由是燕王非常像自己。朱元璋對眾位大臣説:“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最後大臣劉三吾認為,秦王、晉王還在,若立燕王,讓他的兩位哥哥怎麼辦?最後,朱元璋才選擇把皇位留在朱標一脈,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皇太孫”。
既然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那朱元璋病重時,為何要召朱棣回南京見自己呢?按照朱棣的意思來説,是朱元璋改變了主意,想更換繼承人,把皇位傳給朱棣。這種説法並不是後人臆測,因為在《明太宗實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也就是説,按照朱棣的説法,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是“矯詔”繼位的。換句話説,朱元璋最後時刻,是決定把皇位傳給朱棣的,只是朱棣被朱允炆在淮安截住,沒能順利到達南京而已。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根據各方史料記載,朱元璋在病重時,朱棣確實離開了封地北京,騎快馬趕往南京,也確實在到達淮安之後返回北京。朱棣之所以在淮安被堵回來,理由無外乎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朱棣是奉了朱元璋的旨意趕往南京,到淮安後,建文帝忌憚朱棣,假傳聖旨把朱棣堵回去。
第二種可能,朱棣得知朱元璋病重或駕崩後,在沒有旨意的情況下,打着“孝心”的幌子,趕往南京去看朱元璋。但不巧的是,他的行蹤被發現,所以被真的聖旨堵了回去。
這兩種可能,主要的關鍵點有兩個,第一是朱棣是不是朱元璋叫進京的;第二是攔截朱棣的聖旨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明太祖實錄》是在朱棣時期編纂定稿的,朱棣有大量的時間來修改史料,因此這件事疑雲重重。
明孝宗時期,朱祐樘下令編纂《大明會典》,大明會典中收錄了一份朱元璋的遺詔,這份遺詔在《明太祖實錄》中並沒有,遺詔的內容(節選)為: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明孝宗朱祐樘是朱棣的第五代孫,他下令編纂的《大明會典》肯定不會特意抹黑朱棣,這份朱元璋遺詔説明了兩件事情:
其一,從“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可以看出,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篡位。
其二,從“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可以看出,朱元璋在病重和過喪期間規定:諸位藩王,都必須留在封地(國中),不允許來南京,也就是説,朱元璋並沒有召朱棣來京城。
綜上所述,朱元璋在病重和過喪期間,朱棣離開北京試圖來南京,是和朱元璋遺詔相違背的。所以,朱棣在揚州被“聖旨”賭回去,這份聖旨應該是真實的,並不是建文帝矯詔。哪怕朱元璋真的曾召見朱棣,但建文帝奉旨讓朱棣回去,也是合理的。
由此可見,朱元璋在病重期間,朱棣想來南京,並不是朱元璋想更換繼承人,而是朱棣自己想來南京實現其他政治意圖。對於《明太祖實錄》上所寫“建文帝矯詔”以及朱元璋病危時問左右“第四子來未”極有可能是朱棣在位期間篡改的。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為了讓自己的皇位顯得更加正統,他不僅不承認建文帝皇位的合法性,更是把自己説成是朱元璋最後時刻欽定的繼承人。這種説法在當時可能無人敢指出,但歷史的車輪註定會將真相公之於眾。多年後,張廷玉等人主編的《明史》道出了真相:
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明史》雖然是清朝人編纂的,但在評價此事上還是比較尊重史實的。毫無疑問,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他始終無法抹去一個“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