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命案震動朝野,嘉慶帝龍顏大怒,下旨蒸骨辯奇冤
話説清朝嘉慶年間,江蘇山陽縣發生一樁因查賑而引發的命案,死者名叫李毓昌。殊不知,此因案情複雜、審理周折、涉及面廣、人犯之多而震動朝野,與刺馬案、楊乃武案、楊月樓案合稱為清代四大奇案。
李毓昌,字言皋,山東即墨人,嘉慶十三年進士,分發江南,以知縣候補。嘉慶十四年,李毓昌奉兩江總督鐵保委任,前往山陽縣(今淮安縣)查勘賑災款發放事宜。
山陽知縣王伸漢為人貪婪,還是個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之徒。朝廷發放的賑災銀子,大部分進了他的腰包,根本沒有施捨於民。
李毓昌等一行查賑大員突然來到山陽縣,王伸漢唯恐吞賑之事敗露,到那時不但頂戴花翎不保,就連項上人頭也難保。為了堵住李毓昌一行人的嘴,他不惜重金賄賂。
李毓昌為人耿直,不肯受賄。為了避嫌,他不住王伸漢為之安排的縣衙公館,而是住進了城郊一座善緣庵。
王伸漢惶惶不可終日,召集幕僚,讓幕僚為其出謀劃策,不管用什麼方法也要堵住李毓昌之口。王伸漢有個跟班僕役,名叫包祥,也怕主人因此而丟官獲罪。於是向王伸漢密陳,原為主人效犬馬之勞。
隨後,包祥設法拉攏到李毓昌的僕人李祥,許以重金,要李祥想法離間李毓昌身邊之人,並向李毓昌許諾,只要李毓昌不再查下去,便將贓款的半數孝敬。
李毓昌再次拒絕,執意要將查到的結果上報兩江總督鐵保。王伸漢為求活命,只能狗急跳牆,決定透過包祥買通李祥等李毓昌身邊之人,殺人滅口,以絕後患。
這天,王伸漢依照官場規例,在縣衙為李毓昌設宴餞行,飲酒至天黑方散。李毓昌回到住處,口渴難耐,連命進茶。李祥與同夥趁機將事先準備好的毒藥摻入茶水中奉上,李毓昌喝飽了水,正待就寢之時,突然腹中劇烈疼痛,不由大聲呼救。
包祥、李祥、顧祥、馬連升四人早在暗中窺伺,本以為李毓昌中毒後會立即死去,沒想到李毓昌居然大聲呼救,於是四人合力,用一條腰帶將李毓昌勒斃,而後將屍體懸掛在房樑上,製造李毓昌自縊身亡的假象,搜出所有查賑清單等物品,由包祥帶回去交由王伸漢過目之後全部銷燬。
天明,李祥與顧祥、馬連升佯裝驚慌奔赴縣衙,申報主子於子夜間自縊身亡。王伸漢隨即帶人去查驗,以確保李毓昌真的已經死掉後,以“確為自縊”報告淮安府知府王轂。
朝廷命官在查賑期間自縊身亡,這不是一件小事,王轂多次收到過王伸漢的孝敬,不用明説,他也已經明白這其中的端倪。但仍舊依照規例,派檢驗吏前往山陽縣複查此事。
檢驗吏回稟,死者嘴角有血跡,似乎遭人毆打所致。王轂勃然大怒,斥其妄言生事,重打二十板子。檢驗吏只得以自縊報告,接着王轂層層上報,各級衙門全部以自縊身亡定案。
李毓昌的叔父李太清獲悉侄子自縊身亡之後,與親戚沈某前往山陽迎喪。王伸漢親自迎接,並且贈銀百兩作為盤纏,還殷殷囑告:“天氣炎熱,就讓死者早些入土為安吧。”
李太清知道李毓昌身邊有幾個貼身僕人,如今主人的葬禮還沒有辦,僕人卻不見了蹤影,問詢王伸漢可知道李毓昌身邊的僕人去向,王伸漢説:“主死僕散,乃是常理,各投生計,不知去向。”
既如此,李太清也便不再多問,只想着把侄子的遺物整理一下,帶着棺柩回老家安葬。就在李太清為侄子整理遺物時,突然在一冊書籍中發現半截殘稿,上寫:“山陽縣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
李太清一看這些字跡,心中不禁翻騰,這半截殘稿一定是侄子未成文稿,作為書籤之用,沒想到居然讓叔父看到,這難道不是天意安排麼?
李太清儘管心如刀絞,但沒有絲毫聲張,他知道這裏是王伸漢的地盤,自己倘若有一句話説漏嘴,便要招來殺身之禍。於是辭別王伸漢,拉着棺柩回到原籍後,立即找人重新驗屍。
李毓昌的屍體並未腐壞,面現青色,以銀針刺試,針尖變黑,顯然是中毒所致,另外在李毓昌所穿長衫之上,發現一片黑血。
李太清隨即到即墨縣申訴,但即墨縣令卻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受理此案。李太清又向東昌府申訴,仍不予受理。先後去了很多地方,全都駁回,並威脅李太清不可將此事鬧大,否則招惹禍端。
李太清不懼威脅,居然躲過每天盯着他的眼線,幾番周折來到京師都察院擊鼓鳴冤告御狀。都察院受理此案,命令濟南府派兵丁將李毓昌的棺柩運往濟南,巡撫吉綸、濟南知府、歷城知縣、佈政、按察兩司以及刑部派來的檢驗吏均臨現場,開棺驗屍。
但此時屍體已經腐壞,只能用蒸骨之法檢驗。三名檢驗吏全部驗過之後,得出一致結果:“兩鎖子骨、肋骨全黑,餘骨未全變色,委系中毒後,又以人力致死。”
經三司會審之後,將檢驗結果上奏嘉慶帝。嘉慶帝龍顏大怒,要求刑部必須徹查此案。不出一個月,案件大白於天下,嘉慶帝親自下詔,將王伸漢、包祥斬立決,李祥、顧祥、馬連升凌遲寸磔,取出心肝祭奠主人。淮安府知府王轂與幕僚八人處以絞刑。所有牽涉此案,予以包庇的官吏,全部革除並分別處以徒刑、流放、杖責。兩江總督鐵保懈怠失察,革職後充軍烏魯木齊。另有巡撫汪日章、布政使楊護,按察使胡克家等四十餘朝廷官吏全部革職,大部分罰到河工擔當苦力,少部分流放關外。
嘉慶帝追贈李毓昌知府,其事蹟由翰林院記載,列入《循吏傳》。另有嘉慶帝親筆書寫《憫忠詩》三十韻,豎立御詩碑立於李毓昌墓前,以示旌表。
不止如此,李毓昌的繼子李希佐欽賜舉人,叔父李太清欽賜武舉人。對於李毓昌來説,家族成員能得到這樣的厚待,算是死後哀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