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楊”開泰傳奇:三位上將的相同處還真不少!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經典

“三陽開泰”一詞出自《周易》,寓意“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亨興盛之象。

自古以來,中國人喜歡用“羊”字討個吉利,“三羊開泰”中的“羊”字取的就是“陽”的諧音。

此外,“三陽開泰”還衍生出了“三楊開泰”,這“三楊”指的是我人民解放軍的三員戰將:楊成武、楊得志、楊勇。

1955年,“三楊”同時被授予新中國開國上將軍銜。


難得一見的三“楊”合影

楊得志上將是湖南省醴陵人,他來自紅軍兩大主力之一的紅一軍團。

長征中,將軍率一個團擔負前衞,曾指揮紅一團強渡烏江天險,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

抗戰期間,楊得志將軍是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團長。

“白袍小將”楊成武是福建長汀人,將軍同樣來自紅一軍團,長征中,將軍率部一晝夜行軍120公里,創造了不可思議的人間奇蹟。

奪取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白袍小將”屢創佳績,出色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成武將軍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立下黃土嶺擊斃日軍“山地戰專家”阿部規秀的赫赫戰功。

“忠勇將軍”楊勇是湖南瀏陽縣人,1930年2月,將軍加入紅軍另一支主力部隊-紅三軍團,參加了金沙江、大渡河、土城、婁山關、四渡赤水等著名的戰鬥。

紅軍到達陝北後,楊勇出任了紅一軍團一師、四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戰爆發後,楊勇將軍先後擔任了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鬥,並取得了汾離公路“三戰三捷”的輝煌戰績。

在平型關戰役中,楊勇將軍雖然身負重傷,仍然完成了艱鉅的攻堅任務。

簡單梳理一下,我們發現“三楊”的相同之處真不少。


楊得志將軍

首先,三位將軍都姓楊;

他們都來自赫赫有名的紅軍主力部隊-紅一軍團;

他們都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團一級的戰將;

三位將軍在1955年被同時授予上將軍銜;

有趣的是,“三楊”先後都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三楊”之中,最早入朝作戰的是楊得志上將。

1951年2月,楊得志將軍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

第十九兵團此時已換裝了蘇聯武器裝備,他們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一起組成右翼突擊集團,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之第五次戰役。

楊得志將軍在朝鮮打得怎麼樣?

看看楊得志司令員簽署的《打好出國第一仗的戰鬥動員令》就知道了。

“這是我們出國第一仗,我們要旗開得勝,全力打好這一仗,要在第一仗中經受考驗、立大功!”

“同志們大顯身手的機會來到了,不管我們面前的敵人是美國兵、英國兵,還是李匪軍,都要狠打、痛打!”

“怎麼重就怎麼打,怎麼狠就怎麼打,怎麼能徹底消滅敵人就怎麼去消滅他!”

楊得志將軍的《戰鬥動員令》霸氣十足,豪氣沖天,全兵團指戰員的士氣空前高漲。

4月22日,在朝鮮開城至漣川西南地區,楊得志第十九兵團向當面之敵發起攻擊,隨後進入阻擊戰。


楊成武將軍

在“聯合國軍”空軍、坦克、步兵、炮兵高度集成的瘋狂進攻中,楊得志第十九兵團紋絲不動,牢牢守住了陣地。

戰鬥持續到6月10日,50天時間裏,志願軍共殲敵8.2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企圖將戰線向北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的企圖。

這一仗也迫使“聯合國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聯合國軍”迫不得已,表示“願意接受停戰談判”,朝鮮戰局由此轉入相持狀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針對火力兇猛的“聯合國軍”,楊得志上將把“冀中地道戰”戰術運用到了朝鮮戰場。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志願軍部隊依靠完備的坑道工事積極防禦,有效抗擊了敵軍的重兵、重火力進攻。

眾所周知,彭老總很少當面表揚人,可是,對楊得志此舉卻大加讚賞。

他不無欣賞地對楊得志説:“幹得漂亮!這是一個創造。我就不信,他美國人能把地球給炸穿了!”

第五次戰役後,楊得志將軍調至志願軍司令部,任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

這時,彭老總已經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鄧華將軍的工作重心是“停戰談判”。

因此,志願軍第二副司令楊得志將軍就肩負起了指揮作戰的重任,在此期間,將軍指揮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等重大軍事行動。

在中國,上甘嶺戰役的故事家喻户曉。

在持續43天的上甘嶺攻防戰中,美軍在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投擲了5000餘枚炸彈,發射炮彈190餘萬發,“炸點”密度之高,舉世罕見。

我英雄的志願軍戰士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輪番進攻,擊落擊傷敵機274架,殲敵2.5萬餘人。

我志願軍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創造了依託坑道工事防禦作戰的範例,徹底粉碎了美軍的“金化攻勢”。

1954年11月,楊得志上將升任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再來説説“三楊”之楊成武將軍。


楊勇將軍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根據中央軍委“輪換作戰”的安排,“白袍小將”楊成武將軍奉命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旋即入朝作戰。

楊成武將軍擔任了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了朝鮮東線的夏、秋季防禦戰役。

在夏秋防禦戰役中,楊成武上將指揮第二十兵團擔任東線金城以南地區的防禦任務。

在敵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況下,志願軍第二十兵團與敵激戰10天,創造了殲敵7000餘人的戰績。

在10月13日至15日的激戰中,志願軍第二十兵團還創造了一個紀錄:

志願軍第二十兵團第67軍共計殲滅“聯合國軍”1.7萬餘人,平均每天殲敵5600餘人,創下朝鮮戰場日均殲敵的最高紀錄。

最後説一説“三楊”之楊勇將軍。

與楊得志、楊成武兩位上將相比,楊勇上將入朝參戰的時間要晚一些。

新中國剛一成立,楊勇將軍就出任了貴州軍區司令員、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年底,楊勇將軍進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成為我軍最高軍事學府的“第一期”學員。

朝鮮戰場炮聲隆隆,身在南京的楊勇上將心繫前線,幾次三番申請赴朝參戰。

可是,上級一直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即便如此,楊勇將軍也沒有停止“戰前準備”。

但凡有一點空閒,他都會盯着朝鮮地圖不停地研究、思考。

“皇天不負有心人”,楊勇將軍日思夜想,還是等到了殺敵報國的機會。


抗美援朝老照片

楊成武將軍在朝鮮病倒了,在彭老總的“嚴令”下,楊成武將軍只能答應回國治療。

那麼,由誰來接替楊成武將軍的職務,繼續指揮志願軍第二十兵團這支英雄部隊呢?

這時候,主席親自點將,楊勇將軍成為接替楊成武的不二人選。

據説,主席曾經這樣風趣地説道:“再送一個羊(楊)去朝鮮,美國佬就該徹底認輸了。”

楊勇上將雖然是“三楊”中最後一個入朝作戰的一個,卻打了一場志願軍入朝作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金城戰役。

1953年7月13日至27日間,楊勇上將指揮5個軍15個師的兵力,殲敵5.3萬餘人,徹底打殘了李承晚4個師,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

楊勇將軍指揮的金城戰役開創了抗美援朝三個“之最”:

金城戰役是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

志願軍轉入陣地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最強火力打擊的一次戰役。

此戰在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都意義非凡。

金城戰役也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戰役結束後不久,心灰意冷的美國人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黯然傷神地在停戰協定上籤了字。


解放軍儀仗兵迎接抗美援朝英烈回家

“三楊開泰”,打出了國威、軍威!

我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可戰勝!中國人民不可欺辱,過去是這樣,現在、將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