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語言學習:母語為基礎、外語為橋樑

新時代的語言學習:母語為基礎、外語為橋樑

中國正處在一個新時代。伴隨着中國的崛起和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國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語言學習的視角來看,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外語的橋樑溝通作用,更要強調母語的基礎性作用。

學習外語的某些誤區

處在全球化的世界,掌握外語對很多中國年輕一代來説是基本的技能。但是,現在很多大城市出現了外語學習搶跑的現象。孩子們外語學習的年齡大大提前,甚至不少孩子不到三歲已經開始學習外語了。不僅如此,孩子們分配在外語上的時間和精力比重過大,參加的外語等級考試也不斷加碼,超越了孩子年齡段的認知能力。

三到十二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不少家長認為,中文是母語,自然而然就能學好,而外語應該儘早學,不要錯過外語學習的黃金時期。但是,外語學習並非越早越好。關鍵期假説是針對第一語言學習提出的,學術界對二語習得是否存在關鍵期仍有很大爭議。劍橋大學2006年出版的《年度應用語言學研究綜述》提到,早學外語並不能保證外語學習的成功,學習的效率、動機和教學內容及方法等諸多因素都對外語學習起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球公認權威的國際英語教學認證機構TESOL在“年輕的外語學習者”的報告也指出“學外語年齡的早晚不能決定一個人外語學習是否成功。”

研究發現,兒童早學外語的優勢在語音,而詞法、句法則不如青少年和成人,這是因為兒童學語言主要靠記憶,而抽象思考和認知能力不足。但如果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學習外語,則學習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成年人也同樣可以將外語學好。

語言有遷移現象。外語學習會對學習者母語的詞彙、語義、語法等方面產生影響。在兒童年齡尚小,母語尚未基本掌握的情況下,過度強調外語而忽視母語,母語的質量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味重視外語也會影響孩子對母語文化的認同。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現在很多孩子對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的熟悉程度已經超過了中國的傳統節日。

其實,母語對外語學習是有積極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習對二語或外語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幫助和促進作用。中國近現代學貫中西的文人大家,如林語堂和傅雷,都是先有中文的堅實基礎,再學西文的。

鑑於此,很多專家都主張先打好中文的基礎之後再學外語。一般來説,8-12歲開始學外語是比較合適的年齡。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已經習得母語的基本運用,且仍處於外語語音的敏感期,可以學好正確的發音,並且有了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有助於他們以後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

新時代的語言學習:母語為基礎、外語為橋樑

母語學習是基礎

母語有着超出語言學習本身的更為重大的意義,因為她能夠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我是誰”的問題。

母語能夠構建個人的身份認同。語言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語言學家洪堡説:“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語言。”語言是民族和國家團結的重要因素。共同的語言建構共同的身份,讓我們找到自己在社會和集體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兒童通過母語的學習能夠內化文化規則,建立起和母語社會匹配的心理結構。換言之,中國人通過中文的學習成為了中國人。

母語為人們提供精神情感的支撐。語言表達的一個意象或象徵常常會激發人們共通的情感和精神體驗。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才會望明月思故鄉,睹楊柳傷離別,崇尚“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欣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一個人一生的篤定沉着往往是因為他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家園。

母語傳承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語言是民族觀察世界的方式,體現了民族的文化傳統。不同的語言會形成不同的認知世界的方式,這與人類千年來適應不同環境的經驗有關。本國的文化和智慧不僅指文學、藝術和風俗,還藴含着本國的哲學智慧、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體現了本國人民體認世界的方式。

除了少數民族自己的語言之外,大多數中國人的母語是中文,中文是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語言。母語是身份認同、情感建構和思維方式形成的重要途經,因此,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要分清主次,先打好中文的基礎,並且平衡好中文和外語學習的關係。此外,母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即使到了大學階段,中文的學習依然不能放鬆。對中文經典和優秀作品的學習有利於青年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時代的語言學習:母語為基礎、外語為橋樑

新時代對外語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

強調母語學習並非否定外語學習,兩者並不衝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中國依然需要外語來準確認識世界,與世界各國合作溝通,向世界學習先進的經驗。進入新時代,外語更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途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新時代對外語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國際人才要懂語言,懂文化,懂交流。所謂懂語言,應該是精通外語,而不僅僅停留在一般性交流的水平上。精通外語才能精準講好中國故事。措辭恰切,表達準確,能夠把中國故事講清楚、説明白。所謂懂文化,意味着要深入瞭解,而不是大致瞭解。只有深入瞭解文化才能準確地認知“對方是誰”,從而能更好理解對方的邏輯,並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進行溝通。所謂懂交流,是要懂得把握好分寸,求同存異,不搞單方面的信息輸出,而是與對方平等有效地溝通,既不仰視也不對抗。

更為重要的是,外語學習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中國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為世界提供了中國內容和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世界”等理念就是中國為世界和平發展所做的獨特貢獻。中國內容和中國方案需要外語來架起溝通的橋樑,在溝通的過程中則要本着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我們要以中國價值觀為出發點,辯證地學習外語國家的文化思想;要在外語學習中注入中國內容,學習如何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要立足中國國情,吃透中國政策,加強思想政治素養。在與世界的對話過程中,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植根中國文化,堅持自主性,主動性,不盲從,為世界提供中國視角與中國方案,和世界美美與共。

總而言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要求我們既要打好中文的基礎,也要提高外語的水平。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要重視母語的學習,打好中文的基礎,建構對中國身份和文化的認同。新時代對外語學習的要求更高了。我們不僅要學好語言,還要了解文化,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學習原則。

作者:閻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 副教授)

圖:視覺中國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2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時代的語言學習:母語為基礎、外語為橋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