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中國人就發明了機關槍,康熙卻棄之不用,真的?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中國古代的軍工科技裏,一樁“傳説中很強大”的成就,正是“清初有人發明了機關槍”。
在《閲微草堂筆記》乃至《清史稿》等典籍裏,這款“大清版機關槍”有多強大?其“學名”叫“連珠銃”,是由康熙年間清代軍工強人戴梓研發成功。以《清史稿》的描述,這款“連珠銃”的造型十分奇特,整個槍械是“形如琵琶”,而且由“機輪”來操縱,彈藥全都儲備在“銃脊”上,開火的時候一口氣能發射二十八發子彈,簡直“古代版”機槍。
如此強悍“大殺器”,怎麼沒見裝備部隊呢?以《清史稿》敍述,戴梓把這“連珠銃法”進獻給了康親王,然後就沒動靜了。乾隆時期學者紀昀(野史裏“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在《閲微草堂筆記》裏的記載更邪乎:戴梓發明了這款“神器”,然後就突然在夢裏撞上了神仙,被神仙提溜着大罵了一頓。嚇醒後就趕緊把這“神器”收藏於家,日久天長就失傳了……
如此奇特記錄,也自然叫“連珠銃”越傳越神,幾乎成了“古代版機關槍”的代名詞。外加1840年後,大清軍隊屢戰屢敗,常見叫洋槍洋炮“掃”得稀里嘩啦。康熙年間戴梓這款“傳説中很強大”的“機關槍”,也自然叫多少後人痛惜到咬牙。“康熙不識貨”“康熙將機關槍棄之不用”的流言也因此長期流傳。但實事求是説,這事兒,大清真冤。
首先需要澄清的事實是,戴梓的這款“連珠銃”,跟真正的機關槍,那還差得遠。現代意義的機關槍,必須是後裝槍,使用定裝彈藥,且必須是擊發槍。戴梓的這款“大殺器”呢?很強大不假,卻是哪樣都不佔。而且雖然戴梓的“連珠銃”失傳了,故宮現存的另一文物,卻可讓我們看到“戴梓版機關槍”的原型——故宮博物院的“昂裏啞國槍”。
“昂裏啞國槍”,是康熙年間歐洲國家進貢的一款火槍。這款火槍的造型,恰與清代典籍裏“戴梓機關槍”高度吻合。都是“琵琶狀”的造型,也同樣是“銃脊”上儲備槍彈,而且也都有“機輪”操縱裝置,不同的是“昂裏啞國槍”一次可發射二十發子彈,比起“戴梓機關槍”還是略遜一籌。可以説,這兩款槍,都是十七世紀燧發槍的“創新產物”。但要想“規模裝備”軍隊?顯然還非常不現實。
其實,作為清初年間頂級的“軍工強人”,研發“連珠銃”對於戴梓來説,也只是牛刀小試。他對於清軍火器裝備更重要的貢獻,當屬“沖天炮”的研發。沖天炮,即清王朝在“康乾盛世”時代的重要火器裝備“威遠將軍炮”,這款火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能發射爆炸類炮彈,轟擊時“片片碎裂,鋭不可當”。且適應一切惡劣天氣,哪怕飛沙走石,照樣彈無虛發。如此既輕便又殺傷覆蓋面大的野戰火炮,自然是草原野戰時的制勝利器。
所以,比起神乎其神的“連珠銃”來,當年戴梓的“沖天炮”,才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視:康熙帝將此炮命名為“威遠將軍”,並在清軍中大力推廣,從此在清軍多次重大戰爭裏分外“露臉”。比如康熙年間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裏,轟鳴的“威遠將軍炮”,就將準噶爾營地打得大亂。鴉片戰爭前夜的西域叛亂裏,裝備“威遠將軍炮”的清軍,在西域沙暴裏發起轟擊,把擁有俄國火器的叛軍打到崩潰。在至今傳世的《乾隆平準部戰功圖》等畫卷裏,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這款“神器”的英姿。
當然,這強悍的“威遠將軍”,打出了清王朝接下來的百年國威,卻也成了“軍工強人”戴梓的命運分水嶺。由於“威遠將軍”太強悍,把當時康熙寵臣南懷仁(比利時籍傳教士)的“軍工作品”都比了下去,滿腹才華的戴梓竟就這樣拉了仇恨。眼睛噴火的南懷仁,隨後污衊戴梓“私通東洋”,果然惹得康熙帝大怒。勞苦功高的戴梓,就這樣被髮配遼東,直到七十八歲才獲得赦免。如此悲劇,以清代學者愛新覺羅·昭槤的嘆息説:“人共惜之”。
不過,雖然康熙帝冤枉了戴梓,但對待“火器問題”,他還並不糊塗。康熙帝在位時期,一直是清軍火器裝備持續升級,裝備比例不斷擴大的年月。除了我們熟悉的各類火炮外,清軍裏火槍的裝備比例也在不斷提高,雖説戴梓的“機關槍”沒法規模裝備,但鳥槍裝備一直在提升,還幾乎完全淘汰了明代“三眼銃”等老舊裝備。清軍精鋭部隊“排槍齊發,前仆後繼”的戰術,也在一場場戰爭裏成為制勝法寶。
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夜,清軍的火槍裝備比例,已經達到了一半以上。雖然比起西方國家差得遠,但比起前代還是進步不小。比如鴉片戰爭前,駐守寶山的吳淞營,1000名士兵就裝備了917支火槍與268門大小火炮,外加近9000斤的火藥。以“火力水平”來説,實在是不算低。
清朝的歷代皇帝們,各個也都是“玩槍”的高手。從康熙至道光年間,清宮裏充斥着各種各樣的火槍,比如“自來火二號槍”“琵琶鞘燧發槍”“應手槍”“純正神槍”等槍械,全是18至19世紀燧發槍裏的精品,今天還在收藏界實力圈粉。當然,這類“先進裝備”也都是“御用”,普通人摸一摸都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清朝既不缺“高精尖”的技術,又不缺規模化裝備,為什麼1840年的鴉片戰爭,還給活活打成了“一邊倒”?其實,恰恰是戴梓“連珠銃”的失傳,戳中了清代軍工建設的重要槽點:軍工技術的一代代退化。
如果要看清代的“御用火槍”技術,那或許絲毫感覺不出“退化”,但如果看看清軍“規模化”裝備的火槍,就可知退化的嚴重。鴉片戰爭前的道光年間,清軍普通士兵使用的鳥槍,往往長6尺以上,槍彈重量一錢。這種火槍的性能,雖説比明代“三眼銃”強的多,但比清朝的“御用火槍”卻差得遠。甚至和明代精鋭部隊裝備的“鳥槍”相比,清軍的這種火槍長度長一倍,槍彈重量只有三分之一,殺傷力其實嚴重縮水。
而且就算是這種槍,質量都難以保證。以學者茅海建的考證,鴉片戰爭前,清軍有的火槍竟然一百多年沒有更換,戰爭爆發後,新造的火槍更是粗製濫造,上了戰場根本不堪用。至於火炮?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緊急造炮,卻發現以往的圖紙都丟的精光,只能找到康熙七年的火炮圖紙。其實找着了也未必造得了。1835年虎門造炮,五十九門新火炮開了一次火,當場炸膛了十門,大炮上孔洞遍佈,根本不經打……
所以,清軍打不了勝仗,絕非皇帝“不識貨”,卻是這一代代讓人嘆息的軍工技術退化。這樣的“退化加速度”,就算戴梓的“連珠銃”沒失傳,拿給“後輩”改造,不知會造出什麼樣子。軍工水平退化到這地步的清王朝,捱打也毫不奇怪。
另外需要補充説明的是,雖然戴梓沒造出機關槍,但到了晚清落後捱打的近代史上,“洋務運動”時代的晚清工人們,卻在這事兒上爭了一口氣:當1884年英國馬克沁機關槍震驚世界後,滿懷“自強”信念的晚清軍工也急起直追,那些被西方人讚歎“技藝不下於任何歐洲工廠的工人”的晚清軍工人員們,1888年就仿製馬克沁機關槍成功。以學者劉申寧的話説:“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能製造這種世界最先進武器的國家之一”。
但這樣的突破,依然無法給當時的清軍帶來勝利。在“甲午戰爭”和“庚子國難”裏的清軍,已經裝備了諸如“機關槍”等先進軍事裝備,戰鬥中卻是“故多虛發之彈”,看似打得好看,卻根本打不着幾個敵人。反而再敵人衝上來後就一鬨而散。晚清的問題,不僅僅是差“一兩挺機關槍”的事兒。這樣一個腐敗到骨頭裏的王朝,就算軍工雄起一把,人手一挺機關槍,照樣還要喪權辱國。
看似不靠譜的“機關槍問題”,卻也是一面歷史的鏡子,照出那個苦難的時代,多少值得銘記的反思。
參考資料:成東《戴梓的連珠火銃是機槍嗎?》、劉申寧《論晚清的軍工建設》、李斌,張玉華《戴梓仿造西洋火器》、毛憲民《清代火槍述略》、馬玉威《清中期火器思想的停滯與騎射思想的迴歸》、唐宏勝《清軍與八國聯軍之役》、茅海建《説説清朝的軍事力量》、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王兆春《世界火器史》、張國昌《八旗槍炮漫話》、張文才《清初火器發明家戴梓》、劉旭《中國古代火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