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會上發佈了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這也意味着,新一輪的“雙一流”高校建設工作已正式啓動。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新公佈的名單共有建設高校147所,相比首輪“雙一流”高校成員,共有7所高校“上車”成功,分別為山西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湘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
據悉,首輪“雙一流”建設2016年啓動至2020年結束。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在會上介紹,經過努力,到2020年底,建設和引進了一批一流師資隊伍,培養了一批拔尖創新型人才,高水平科學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高質量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體系正在形成,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毋庸諱言,‘雙一流’建設工作也不盡善盡美,存在着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科研創新能力不足、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足、資源配置需要優化等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在會上指出,但國內外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在過去的幾年內,教育和科研體系的發展是令人尊敬的;中國有希望成為教育強國、成為重要學術來源國。
那麼,如何深入推進“雙一流”高質量建設?瞿振元在發言中提到,使學科佈局更加優化、對外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高、科研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
學科佈局更優化
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論研究,扶持“絕學”、冷門學科
瞿振元認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的佈局結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既有應當長期穩定支持的基礎學科,也有成效卓著、劍指一流的優秀學科,還有適應需要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但也必須淘汰相形見絀的學科,更好滿足國家需要、適應科技進步大潮。
就此,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中明確,要按年度發佈重點領域學科專業清單,鼓勵建設高校着力發展國家急需學科,對現有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升級,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積極回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
同時,夯實基礎學科建設。實施“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重點佈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論研究,扶持一批“絕學”、冷門學科,改善學科發展生態。
另一方面,還應加強應用學科建設。加強應用學科與行業產業,重點佈局建設先進製造、能源交通、現代農業、公共衞生與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闊、人才缺口大的應用學科。
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再提高
探索與世界高水平大學雙向留學支持新機制
瞿振元表示,要注重提升國際交流合作的水平和質量,建設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平等交流機制,在開放的環境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平等的交流中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有條件的高校可牽頭髮起國際學術組織、舉辦高水平常設性學術論壇、創辦高水平有影響的學術期刊,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與繁榮。
《意見》中也同樣指出,要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建立健全與高水平教育開放相適應的高校外事管理體系,探索與世界高水平大學雙向交流的留學支持新機制,開展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促進和深化人文交流。規範來華留學生管理,擴大優秀學歷學位生規模,推進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課程建設,全面提升來華學歷學位留學教育質量。
科研創新能力更強大
努力攻克新能源、生物育種等“卡脖子”技術
瞿振元強調,強化大學創新體系建設,瞄準國家高精尖缺領域、針對戰略新興產業、承接重大課題,產出重大成果,以貢獻證明實力。同時,也要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促進,力爭在原始創新上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體現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特殊優勢。
另一方面,瞿振元表示,要注重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設施、重要創新基地等建設,構建匯聚多方力量、協同攻關的有效機制,培育科研創新的文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形成若干創新策源基地。
同時,《意見》中也表明,在科研創新工作上,要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做厚做實基礎研究,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峯計劃”,重點支持基礎性、前瞻性、非共識、高風險、顛覆性科研工作。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意見》強調,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專項行動計劃,努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交通、先進製造、新能源、航空航天、深空深地深海、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卡脖子”技術。此外,還將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瞄準國家高精尖缺領域,針對戰略新興產業、由具備條件的建設高校“揭榜掛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高校、產業、平台等融合育人,力爭在國際可比學科和方向上更快突破,取得創新性先導性成果,打造國際學術標杆。
在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水平工作上,《意見》指出,要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協同創新,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充分發揮建設高校示範帶動作用,通過對口支援、學科合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訪學、教師互聘、科研互助等實質性合作,帶動推進地方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加快形成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
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譚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