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兩者的區別説簡單不簡單,説複雜其實也不復雜。簡單地説“宰相”是丞相的俗稱,它並非是一個官職,主要是用來代指統領百官的官職,如隋朝的尚書令、唐朝的中書令、宋朝的同平章事、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的軍機大臣,這些官職都可被稱作宰相。
而“丞相”就是一個官職,自秦漢後,它就是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的全國最高行政長官。
宰相
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上幾乎不作為正式官職來使用。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在遼國時期,遼時“宰相”曾被短暫的作為正式官職名來使用,《遼史.百官志》載“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當時遼國設有南北宰相,其主要是協助南北樞密院的長官處理遼國的軍政事務。
除遼國外,“宰相”就再未被作為正式官職來使用。
當然“宰相”雖不是正式的官職,但卻也有其出處。“宰相”最初其實是“大宰”和“相”的合稱,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一書中:“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最初“宰相”意為掌握政權的大官,後來逐漸就被世人用來代指輔助皇帝、統領羣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
“大宰”源於西周時期,周時“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是為百官之首,掌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等六典。“相”源於春秋晉國,《史記.張儀列傳》載“惠王乃以張儀為相”,初“相”為晉國卿大夫的家相,主要是總管卿大夫家中和封地事務。後隨着原晉國的卿大夫相繼成為諸侯王,如趙國、韓國、魏國等,“家相”就成為諸侯國中統領百官的官職。
丞相
丞相作為正式的官職名最早出現在秦武王二年,《史記.秦本紀》載:“二年,初置丞相,摢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此時武王為了平衡相權與王權的平衡,設“丞相”職,藉此來瓜分統領百官的“相邦”的權力。所以這個時候丞相併非是以後的百官之首,而只是“相邦”的副手,協助相國處理朝政事務的。
直到秦王政初期,丞相也一直都是“相國”的副手,比如初期呂不韋為相邦,昌平君為丞相。 不過後隨着呂不韋藉助相邦的權力行干政擅權之事,嬴政對相邦的權力開始起了忌憚之心,隨後不久相邦即被廢除。
秦統一全國後,始皇帝以“左右丞相”來統領百官,總攬全國政務,並以右為尊,如秦二世時,李斯為左丞相,馮去疾為右丞相。此外,在秦二世時期,胡亥為了褒獎趙高的功績,特意為他設立了“中丞相”一職,與左右丞相併列。 當然不管是左丞相,還是右丞相,亦是中丞相,“丞相”作為百官之首的地位已被基本確立。
不過到漢初,因劉邦恢復“相邦”(此時避劉邦諱實際已改“相國”),丞相又重新變成了“相國”的副手,當然此時劉邦廢除了左中右丞相,只設“丞相”,如漢初蕭何就因誅殺韓信有功得以“使拜丞相何為相國”。
到了惠帝時期“相國”又不再設立,又以“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文帝二年,漢文帝又再次廢除“左右丞相”,改為“丞相”,自此丞相成為了真正的百官之首,不再改變。就這樣直到東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全國最高政務長官存在了三百餘年的時間。
自此從哀帝元壽二年到東漢建安十三年這200餘年間“丞相”再也沒出現。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丞相”,丞相才又再次成為全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因曹操的關係,丞相還成為了全國最高的軍政長官,總領全國軍政事務的最高軍政長官,真正做到了“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但此時“丞相”職並沒有存在太久。魏晉南北朝370年間,除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設“丞相”,其餘時間皆不設丞相。而後,隋、唐、宋除唐玄宗開元元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外,其餘時間都不設“丞相”,皆被隋唐的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的尚書令、門下侍中和中書令,及宋的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所替代。
直到元朝,元廷於中書省置丞相,這個時候消失百年的丞相才再一次出現,並再次成為全國最高的行政長官。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丞相,不再設,此時丞相存在不過百年。此後“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全國最高行政長官的歷史徹底宣告終結,自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