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頁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裏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等礦產特別多。幾年前,中國和俄羅斯簽訂石油輸出合作協議,其中的大部分石油都來自於庫頁島。
《參考消息》報道,俄羅斯總理普京曾對媒體表示:“中國不可能忘記遠東地區。三四百萬平方公里地領土屬於中國,遠東地區領土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人遲早要回屬於我們的領土,子孫後代會解決這個問題的。”
不知普京這個言論是何用意。然而,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中國在外東北地區喪失了太多權益,談及故土,哪個有良心的中國人不扼腕嘆息!
庫頁島面積7.64萬平方公里,位於黑龍江出海口的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及涅韋爾斯科伊海峽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相望,南隔宗谷海峽(俄方稱為拉彼魯茲海峽)與日本北海道宗谷岬相對,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中國是最早管轄庫頁島的國家。唐朝開始管轄着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下游地區。此後,遼金相繼有效控制此島。元朝將其納入遼陽行省的管轄範圍。之後清軍入主中原後,仍舊有效控制着庫頁島,在大清王朝前期屬於吉林將軍轄區。
清朝統一全國後,康熙皇帝對疆土最為重視,其對庫頁島的態度也十分令人敬重。公元1717年,在康熙皇帝詔令下,清朝編繪了一部《皇輿全覽圖》,該圖分省編繪了28幅地圖。位於中國最東最北之處的庫頁島,列為28幅之首。
變化發生在乾隆年間。清朝實行薄公厚賞的招撫政策。庫頁島與黑龍江流域諸族部民向清朝貢奉貂鼠皮,清朝回賜財物,清廷稱之為烏林,主要是指製作官衣的綾羅緞匹。貂鼠皮的價值遠不及清朝賞賜的財物豐厚,這引起了兩方面的矛盾。
一者,東北地區人們爭相捕獵貂鼠,導致該物越來越少,捕獲成本越來越高。而清朝的受貢地點遠在內地,從庫頁島上岸有山海之隔,長途跋涉需要付出大量成本,貢賞的性價比逐漸下降。於是庫頁島人的熱情逐漸冷了下來。
二者,乾隆年間,外東北地區(含庫頁島)部民向中央進貢的越來越多,康熙年間最初只有1200户,到乾隆朝增加至2300餘户(其中庫頁島146户),翻了將近一番。清朝收納了大批過剩的貂鼠皮,用處不大,卻需要支付不菲的賞賜,得不償失。
因此,大學士、軍機大臣傅恆建議,將進貢部民之數定額化,將庫頁島貢户限定了146户,再不許私自增加。同時,還強硬的規定,每年7月份庫頁島人必須登陸到東北內地進貢,如果沒有按期到達,將取消當年和次年的烏林之賞。
這兩條盡顯大國傲慢之態的政策,立竿見影地讓庫頁島人心裏涼透。
大清兵威盛極之時布及西北、西南和東南,卻無人對庫頁島建一言之策。庫頁島由此陷入疏於管理、失之溝通、毫無掌控的尷尬境地。
清朝的滿人不斷南下,官員們幾乎無人願意遠涉大海,到庫頁島上受罪。管理庫頁島事務的三姓副都統,起初還能在黑龍江口駐節辦事,後來不斷向內地退縮,以至於一口氣退到三姓城,兩地相隔數千公里,庫頁島人想要到衙門一趟,竟需三四月之久。
清廷還不斷從東北諸族中徵調兵員,連同他們的家屬、親族,也源源不斷地遷往南方。空曠的東北更加空曠,來自清廷中央的政策與訊息,連外東北這片空曠之地都難以通過,更何談偏處海外的庫頁島。
而自清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沙俄的擴張方向轉向黑龍江東北的外東北區域。1742年清乾隆七年,沙俄人舍利京克從堪察加半島南下,第一次登上庫頁島。
1803年,沙俄派少量軍隊到達庫頁島南端,襲擊了日本人通過北海道滲透到庫頁島上的類似行政機構,從而開啓了世際侵入庫頁島的進程。
反觀乾隆,七十歲大壽時寫下一副對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遇一人。這是乾隆志得意滿,給自己寫的一副對聯。乾隆作為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也是最長壽的皇帝,所以自稱為”十全老人“,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膨脹了。
乾隆寫下這副對聯後,被人在當時領土最東端的庫頁島刻石立碑,彰顯乾隆的十全武功。
1996年,俄羅斯生物學家在庫頁島進行考察時,意外在海邊挖出了這塊石碑,上面刻的漢字雖然小,但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遇一人”這幅對聯還很清晰,俄羅斯人在瞭解真相後更是感覺驚奇。
1858年和1860年,俄國分別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條約迫使清朝政府割讓庫頁島。清政府以為庫頁島就是個不毛之地,割了也沒啥心疼,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庫頁島其世是個體量驚人的資源寶庫。庫頁島上的黃金礦藏有2000噸,足夠我國開採20年以上,石油礦藏有20億,天然氣更是高達7000億立方米,還有44億噸鐵礦石,無數的銅、錫、錳、鑽石、煤等礦產資源,而且儲量都十分驚人。
不知道,這塊寶的是否還能迴歸祖國的懷抱,他離開的時間太久、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