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所高校開展學風建設活動,其中關於“坐前排”的呼籲廣受關注——
有的明確若前排未坐滿則給坐最後一排的記違規,多次犯規家長得“陪讀”;有的倡導班幹部帶頭,提高前排率、抬頭率、互動率;還有的要求輔導員、班主任“隨堂聽課”,以摸清情況並予以督查。
如此費勁把同學們往前排趕,直接原因是上課“躲後排”者眾。其中,有的是因自身性格內斂,不喜不善與人互動,坐後排聽課更自在;有的則是一心想着藏後頭躲老師,濫竽充數過完四十五分鐘。當然,也有的是因為老師授課刻板、內容新意不多,聽得犯困便想躲後面“打盹”。然而無論怎樣,前排空空如也,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都不是一個課堂該有的樣子。
此前有新聞曝光,為了激勵學生,一位大學老師使出大招——誰坐前排給誰“發零食”。看似有些荒誕,但當網友紛紛發問“這樣的老師到哪領”時,或許已觸及到了問題的癥結。那就是,如何提升老師的親近性和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在不斷增加專業知識含量的同時,不妨學學年輕人的説話方式,改善授課語言,與他們打成一片。事實上,這樣的場景也不少見,那些妙趣橫生、乾貨滿滿的課堂,別説“前排”整整齊齊了,連窗台和講台邊都擠滿了人。當然,這只是一方面。要知道,求知本身就是一趟“苦旅”,很多時候並不是那麼輕鬆有趣。甚至有時它就需要學生克服自我的弱點和惰性,啃下晦澀的知識,才能最終有所得。
學習熱情與學習習慣,乃一體之兩面。學習熱情是求知的動力,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進一步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審視當下,確實有一些同學考上大學後,突然沒了老師和家長耳提面命,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迅速滑坡,上課“人在心不在”,考試“60分萬歲”,如此這般,時光倏忽而過,收穫乏善可陳,實在是一種浪費。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最美好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到這座知識的海洋遨遊,以書籍引航,向老師請教,與同學切磋,其樂無窮。勤於學習、敏於求知,在大學裏努力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年輕人才能擁抱更加廣闊的人生。(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