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並未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為何反倒成最大輸家?看看俄國幹了啥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經典

引言
《左傳·僖公十年》有言:“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對於古時的君王來説,想要給人定罪,就一定可以找到罪名,因為他們相對於平民和大臣來説,有着絕對的優勢力量。歷史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這樣的事情,強者欺凌弱者只要隨便找一個藉口就可以實施惡性,例如美國的“一管洗衣粉”事件。清朝末年的中國相對於北方的沙俄來説,也是一個絕對的弱者。
01
俄羅斯形成統一民族國家的時間在16世紀初,相對於中國來説其實很晚,但他們對外侵略性很強。16世紀80年代時就翻越了烏拉爾山向亞洲擴張,吞併了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並開始覬覦中國。清朝康熙年間清軍就曾經在黑龍江地區與沙俄展開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前,沙俄就在黑龍江地區搶佔了一些土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先後割讓了我國超過150萬平方公里領土。

▲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塑像
那段日子沙俄對清政府稱得上予取予求,無數次通過掠奪中國來彌補國內戰爭的損失,其中最過分的當屬“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是俄國與土耳其爭奪歐洲地區權力的“歷史遺留問題”,為了捍衞自己在歐洲地區的特權,英法、奧地利等國也參與其中,但參戰方中並沒有中國。可有意思的是,在戰爭結束後中國卻成為了這場戰爭中受創傷最大的輸家。對此專家則表示,這一切都得看看俄國幹了啥,都是俄國乾的好事讓中國全盤承擔了俄國的損失。

▲克里米亞戰爭繪畫
02
這場戰爭的根源還要追溯到1453年,這一年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曾經不可一世的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此時的俄國正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統領下,其國力達到了巔峯狀態,因此十分想要在東羅馬帝國原本的疆域中分一杯羹。因此,東羅馬帝國的主要繼承者——土耳其與俄國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爭鬥,期間爆發了十二次大規模戰爭。

▲君士坦丁堡風景
在這十二次大規模戰爭中,最有影響力的便是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也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它爆發的原因是歐洲大陸上的霸主英國為了維持各國之間的均勢,暗中支持土耳其發動對俄戰爭,不料戰爭的第一役——錫諾普海戰中,俄國憑藉帆船戰列艦黑海艦隊大獲全勝,侵犯到了英法兩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因此英法迅速對俄宣戰,並幫助土耳其打敗了俄軍。

▲克里米亞俄軍
俄國隨即與英法正式斷交,被迫以一己之力面對約有百萬軍隊的同盟軍。戰爭規模隨之不斷擴大,最終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現代化科技戰爭,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在這次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個人戰鬥力在現代武器前顯得不值一提。而通過有線電報進行的橫跨千里的指揮更是為聯軍方面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軍事後勤體系也在此次戰爭中發展為獨立部門。
03
在這場戰爭中俄軍損失了超過50萬人,損耗約8億盧布。除此之外,俄國還被迫接受了聯軍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條件,割讓了已經獲得的歐洲大片領土,並喪失了在歐洲很多地區的特權,甚至海軍艦隊和基地都受到了限制。因此俄國不得不放棄了在歐洲地區的擴張,轉而專心侵略當時幾乎毫無反抗之力的滿清政府。

▲克里米亞戰爭繪畫
1856年俄國被迫簽訂《巴黎和約》後,迅速撕毀了彼得大帝與清政府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並於1868年簽訂了《璦琿條約》,加入瓜分中國的行列。與大部分歐洲列強在中國只要權力和金錢不同,與中國接壤的俄國“順理成章”地多次要求中國割讓領土,並赤裸裸地表現出了對東三省的侵略意圖。

▲俄軍舊照
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遭受的損失,五年內就被從中國掠奪而來的大量土地和銀兩補齊了。嚐到“甜頭”的俄國開始貪得無厭,幾乎侵佔了中國整個東北地區,甚至在東北地區與日本展開日俄戰爭。而這一切都與清政府的軟弱不無關係,畢竟在長達半個世紀的侵略中,俄國從未直接或單獨向中國開戰,最有聲勢的一次也不過是在邊境陳兵十四萬。即使是這樣,被列強打破了膽子的清政府也毫無原則地通過割讓領土求得平安。
結語
《太平御覽》中曾以:“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比喻絕不能與有利益衝突者共謀一事。而清政府在晚清的種種做法就是“與虎謀皮”,向列強妥協絕不能換取真正的和平,只會被欺壓的越來越厲害。中國之所以能夠崛起,也是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多次戰爭中不卑不亢,才打出了一片名聲,避免了一直受盤剝的命運。
參考資料:
《左傳》
《太平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