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雙減”政策落地,傳統學科類培訓市場不斷降温,少兒藝術類培訓市場卻日趨火熱。據《北京日報》報道,如今在聲樂舞蹈、器樂書畫等藝術培訓市場上,存在着五花八門、魚龍混雜的考級測評和比賽展演,在一張張噱頭十足的證書背後,暗藏着諸多套路和內幕交易。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一方面,考級費用的高低多少,往往和測評級別有關。通常情況下,常規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初賽費用在300元到600元不等。有機構負責人表示,“好多比賽都很水,特別是那些收費的比賽,就算最後得獎也沒什麼意義。”
另一方面,針對藝術特長生開展的等級測評,會給推薦學生的機構老師返錢,老師可自行決定收費標準,從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回報。有的機構表示可以“統一返60塊錢”,測評的通過率,也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只要不是明顯很差的學生,一般都可以通過,特殊情況可以溝通商量。
在報道中可見,有些測評組織的資質存在問題,記者在國家相關平台並未查到其登記信息。有些慕名而來的家長不經細查,便可能被所謂的“藝術中心”名頭誤導,那些對外宣傳時展出的“證書”,恐怕也缺乏專業認證,不具備足夠的含金量。
這類把關不嚴、隨意頒發的藝術水平考級證書,迎合了學生家長的“證書焦慮”,實際上卻是以藝術教育為名,背地裏胡亂收費,既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真實藝術水平,也違背了藝術水平測評機構應當堅守的行業底線。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曾印發文件,將“藝術特長”明確限定為在學校現場測評中展現出來的藝術特長,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證書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此舉旨在推動社會藝術考級與藝術特長測評的脱鈎,避免藝術教育走向功利浮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實際上,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等形式,只要合法合規,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較好的梯度評價,學生和家長也可以共同檢視藝術學習中的階段性問題,逐步實現專業水平的提高。
然而,在不法機構的助推下,學生藝術學習的成本隨之提高,單純以考級或證書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則會導致藝術教育的功能異化。這不僅會給學生帶來較重的學習負擔,還會削弱他們對藝術的興趣。
近年國家大力倡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在具體實踐中,學校既要教會學生欣賞和體驗藝術作品,更要幫助他們獲得藝術專長。同時,各地也在加快推進美育中考試點工作。隨着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擴容”,我們要警惕藝術教育可能出現的浮躁苗頭,使藝術教育迴歸本色。
撰文/白毅鵬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