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習慣了,把師生用講台與課桌、教室與課堂聯繫在一起。
然而走向2035的學校教育,面對着全新的課題、更多維的目標,正在軟硬基礎建設層面,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學習場景革命。
這不僅僅是一場“空間的魔法”,變形、重組、建構、疊加;也不僅僅是技術與工具的植入,打破管理和學習的邊界……它是一場對學校行為前後台的重新想象:如果我們要走向更理想的教育,它必然發生在空間場域、技術平台、資源體系等要素的協同配搭,以及全部場景和學習內容與方式、師生行為與關係的良性互動之中。
學習的場景革命,正在重塑我們的行為,需要我們把人放在一切設計的核心,不斷想象、追問、反思、迭代,重新架構學校行為的底層邏輯。
這一個靈感迸發的7月,當我們齊聚在這場“未來學校整體建設峯會”,從局部到整體,重新想象學校的行為,以完整一體的視角,以直指學校辦學質量最關鍵指標的角度,重新丈量學校教育新時代的基礎建設——
當空間進化,技術升級、教學變革被納入一個“任務包”進行思考;當環境、機制、行為、素養、目標等決定真實變革的要素實現了相互啓動的進化……我們會看見,教育已經生長出另一種可能。
技術是賦能管理的關鍵要素,只有當技術運用在學校管理中,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學習風格、認知特徵和思維方式,管理方式才能夠被重新塑造,師生的行為模式隨之迭代更新,學校管理體系在數智化層面被重構。
●學術主旨:大數據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楊現民(江蘇師範大學智慧教育學院院長)
消融的邊界,融通的未來
魯江(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構建“學校大腦”,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饒美紅(杭州建蘭中學校長)
用數據驅動,讓管理“破牆”
姚丹(廣州市荔灣區沙面小學校長)
學生做主,“智造”校園新生活
餘國罡(杭州勝利實驗學校信息化教師)
當我們把大量的學科學習內容設計到場景中,建立場景和學科學習的關聯,於是,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師的課堂設計被重構,帶來了教學體系重構的可能性。
以學為中心、以具身為特點、以任務為抓手,實現深度學習。
從空間到課程,構建實時反饋互動的教育場
張詠梅(上海市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校長)
順勢而為的空間,自然而然的教育
秦波(重慶童心小學校長)
兩大舉措打造學程設計師
張健(深圳市福田區紅嶺教育集團總校長)
學校空間如何實現與品格、科學、美學的融通?
鄭騰飛(上海築橋實驗小學副校長)
重新設計學習與教學空間
普拉卡什·奈爾(國際知名建築公司菲爾丁·奈爾國際創始人,學校設計領域的全球最高榮譽A4LE麥康奈爾獎獲獎者)
學校教室之外的空間,都該是師生共享的“灰空間”
宋鵬君(深圳市和平實驗小學校長)
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今時代,教師需要重新搭建對學校內外各資源的基礎認知框架,深度理解、延展乃至借鑑與之相關的資源內涵,將資源和解決方案進行清晰分類、便捷運用,從而創造性地優化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
一種天然的學習方式——遊戲
巨曉山(深圳市天驕小學校長)
帶着真問題,去現實世界尋找解決方案
於海龍(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中心小學校長)
讓社區成為學校的“立體教科書”
莊惠芬(常州星河小學校長)
鏈接圖書資源,讓圖書館課程散發微光
葉錦蓮(雲谷學校圖書館館長)
光影定格社的STEM追求
吳寧(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校長)
這所“奇特”的小學裏,孩子們如何跨界學習
朱愛華(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
重新想象未來學校,需要從局部到整體,將學校願景、發展目標、管理機制與技術融合、空間打造、教學變革納入一體進行思考,發展學校系統中每一個人的系統規劃能力、教學與課程改革領導力、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力,實現未來學校整體的發展。
場景進化,再生價值
張莉(DETT教育研究院院長)
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李茵(深圳薈同學校校長)
“未來學校”的IP化戰略
潘東標(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
小環節、大管理,打通師生髮展邏輯
陳剛(成都天府七中校長)
無痕教育評價體系如何為教師(師生)成長賦能?
馮正華(東莞松山湖北區學校校長)
線路一:深圳市薈同學校
線路二:深圳市南山區前海港灣學校
線路三:深圳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
線路四:深圳市香山裏小學
線路五:騰訊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