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重文輕武有多麼嚴重?從這幾件事,這幾個數據就能看出來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宋朝的重文輕武有多麼嚴重?從這幾件事,這幾個數據就能看出來。
提到宋朝,我們談論最多的往往都是他們在文學和經濟上的巨大優勢,以及在軍事和科技上的巨大劣勢。宋朝可謂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特殊的一個朝代,因為縱觀古今,只要國祚超過200年的王朝,幾乎很少有像宋朝這麼“慫”的。可以説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外,整個宋朝都在用生命來踐行一個真理,那就是重文輕武!
很多朋友都覺得宋朝之所以有重文輕武這種現象,是因為趙匡胤本人是通過武裝政變(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而登基稱帝的,所以對於武將有一種天然的不放心,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宋朝為什麼會如此的重文輕武。
時代的侷限性
宋朝之前是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國,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裏,僅僅數十年便湧現了五個大國和十餘個小國。而且經過黃巢之亂後,百姓們也發現了一個道理,即亂世並不適合讀書,只有武力才是安家立命的根本。史料記載,後漢大將史宏肇曾對部下説道,“安定國家,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呼”?無獨有偶,後晉軍閥安重榮也曾對部下説道,“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到,其實作為剛剛經過一場亂世的,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是非常清楚武將對於一個國家的傷害是有多麼大。因而作為統治者,他們選擇壓制武將扶持文臣,也是一個可以理解的事情。小標題中筆者提到了時代侷限性,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在筆者看來,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原因是,如果一個朝代過度地壓制武力,那或許可以避免從內部瓦解,但必然是要被人從外部攻破的,因為他沒有足夠的武力來保護自己這個整體。
重文輕武的嚴重性
宋朝重文輕武是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的,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趙匡胤在舉朝矚目的情況下大聲喊出了“宰相需用讀書人”的口號。而從那一刻起,宋朝這架馬車上,便破了一個小洞,而且是越來越大的小洞。
陳堯諮的悲劇
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一個名為陳堯諮的年輕人考上了當年的狀元郎,而他的親哥哥早先也曾高中狀元,父親更是一位著名大儒。陳堯諮和家裏人雖然都是滿腹經綸之才,但有一點卻與他們顯得格格不入,那就是陳堯諮除了文采出眾外,武力也非常不錯。
史料記載,陳堯諮箭術高超力氣龐大,曾用一枚錢幣當做箭靶,並拉弓射箭一次而過,同時還能舉起數百斤重的石鎖。但就在陳堯諮以為自己能做一個文能提筆進朝堂,武能上馬安天下的名臣時。他的母親卻一把火將他最愛的金魚箭袋燒燬,並罵他“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之類的話。可以説,從那一刻起,陳堯諮便徹底放棄了對於武將的任何追求。
但現實就是這麼可笑,宋真宗去世後宋仁宗繼位,沒幾年陳堯諮就被安排為宿州觀察使,一個武將職位。但這裏需要提到,陳堯諮的這個武將官職,可是宋仁宗的母親劉太后親自出面才説服他前去上任的。可儘管如此,陳堯諮的母親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還是對陳堯諮破口大罵,甚至又一次説出了“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閲,忍乎”之類的髒話冷水。
狄青的遭遇
北宋年間,出名的武將真是少之又少,除楊家將之外,恐怕唯一能被我們所熟知的,就是這位狄青了(小時候有個動畫片,就叫大英雄狄青)。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朝廷想要將狄青提拔為渭州知州,但當時的言官御史們紛紛上述請求收回成命,而理由則只有一個,即“青,武人粗暴,不可兼任知州”,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狄青是個粗暴的武將,不能擔任優雅的文官。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宋仁宗又想提拔狄青為樞密副使,但言官御史們又一次上書反對,並給出了四個理由,分別為,狄青是武將出身,不能擔任;文官不想跟武將同朝為臣;狄青擔任樞密使,會讓敵人看不起我們;狄青如果擔任樞密使,則違反祖制。
這裏説一下,宋朝的樞密院其實就相當於第二個兵部,而樞密使則相當於額外的兵部尚書。此外,樞密院內還有知樞密院事等官職來分擔樞密使的職權,所以説狄青擔任的樞密副使雖然可以掌握一定的兵權,但只是四分之一而已。
説到這裏,我們也該引出標題中提到的那些數據了。根據筆者考證,整個北宋時期,一共有85人擔任過樞密使,其中63個是文官,22個是武將,武將比例是25.8%。而同樣整個北宋時期,一共有143人擔任過樞密副使,其中120個是文官,20個是武將,武將比例是16.1%。如果説這樣還不夠明顯,我們可以再瞭解一個數據,那就是前文提到的樞密使正副職中的武將,基本都是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自宋英宗之後截止到宋欽宗,一共只有三個樞密副使是武將,零個樞密使是武將。
最後,宋朝的重文輕武到底有多嚴重這個問題,筆者相信自己已經介紹得非常清楚了。因為篇幅原因不能舉太多的事例,但僅此兩件相信就足以證明宋朝民間和朝堂,對於武將的鄙視和壓制有多麼嚴重。同樣,僅北宋所展露出的這些數據,也能看出宋朝對於武將的貶低和對於文臣的重視,是有多麼的偏頗。
參考資料:《北宋武將羣體素質的整體考察》《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